1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書法理論專家80多人在溫州市博物館參觀弘一大師遺墨展。
書風行之以藏鋒稚拙,禪境遁入于雅逸恬淡……弘一大師墨跡研究暨浙南書學研討會昨天在溫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80位書法理論專家聚首探討弘一大師墨跡精髓,并對浙南書法的學術進行梳理研究。
研討會上,專家們就弘一大師墨跡進行了交流討論。市社科聯副主席洪振寧認為,從小楷墨寶《近作五篇》到《晚晴剩語》,弘一大師書法結構由方楷變為修長,氣韻由沉雄變為清拔,漸趨平淡恬靜、質樸離俗的境界。浙江機電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倪旭前將弘一大師的書法概括為“由博而約”,由開始寫樸拙渾厚的篆書,繼寫風骨錚錚的魏碑,再到法度盡備的楷書,弘一大師對書法各種體式均有廣泛的涉獵,而后獨創“弘一”體書風,自成一家。
據悉,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溫州市社科聯將對本次研討會收到的42篇論文編輯成冊,內容涵蓋書法史、地域書風演變、書家個體研究、名作考證等。
作為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3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此次研討會是溫州加大對地域特色文化挖掘的重要舉措。素有“東南鄒魯”之稱的溫州,曾涌現出黃公望、王振鵬等眾多書法大家,而當代溫州書法繼承發展了清正典雅的“甌越書風”,以此為代表的浙南書法現象正逐步引起書法理論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