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30 日-10 月10 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館共同主辦的“考古中華”大型展覽在首都博物館舉行。它是整個中國考古學界研究成果首次最系統、全面、立體的一個展示。許多國寶級文物,通過這次展覽首次與國內觀眾見面,其中包括漢代的錯金鑲紅寶石的銅金錢豹、北朝人面瓦、5000 年之久的安徽尉遲寺立鳥神器、錢塘江流域距今9000 年前后的稻米等。觀眾可以從展覽中直觀地了解到一個個中國考古“之最”。

最早的鑲嵌綠松石的龍紋器
龍是不是揚子鱷的化身?阿房宮是否根本就沒建成過?4000 年前地震將至,父子殘骸身邊的碗里留下的又是什么食物?這些疑問或許能在“考古中華”展中得到一個(起碼在目前是)肯定的答復。
看正在首都博物館舉行的“考古中華”展,最大的感受是與以往的文物展覽有很大不同。它并不是一個歷代文物精品的大薈萃,絲毫沒有炫耀的色彩。它更像是一本立體的、活動的新中國考古“專刊”。
一步入展廳的大門,黑色的展臺上陳列著一件件極其珍貴的物件兒,氣氛莊重沉郁,又瞬時像走進一條由珍貴文物和圖片資料構成的時光隧道中,幾乎讓人恍惚間頓生錯覺,以為穿越至某個遠古的朝代。側耳用心傾聽時,各種青銅器、玉器、瓷器、陶俑、金銀器這些無言的珍貴器物似乎在向人們吟誦一首恢弘的文化演進史詩,演唱一曲磅礴的文明發展頌歌。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首都博物館在共同策劃本次展覽時,更加突出其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而不是展品的觀賞性。與中國各省屬、市屬或專題博物館里陳列的精美絕倫的各種器物不同,本次展出的430 多件展品大部分并不精致悅目,甚至呈現出一種特有的“拙”,凝重而厚實,并不追求視覺上的沖擊力。它們經歷歲月的洗禮和沉淀,蘊藏無數信息,將語言承載不了的歷史濃縮其間。
本次文物展品均配以大量的文字展板說明,并且按照時代的發展以及考古科學的發展為坐標,試圖給參觀者以密集的信息量,并為公眾更正了很多我們已經耳熟能詳習以為常的“史實”。

玉怪鳥
最全面的展示
留下較深刻印象的,是擺在一個玻璃柜子里的幾個人頭骨。它們的主人分別屬于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朝代、不同民族。通過這些頭骨,展覽試圖說明考古學是如何通過人骨來了解古代人群的種族、生活方式、食物構成、疾病狀況、生存壓力、經濟模式、行為特點、社會組織結構等多方面信息的。這樣的展示是首次在國內的考古展覽中看到。
展廳中專門還有一個“科技之力”的展示部分,試圖向觀眾傳遞科學技術對考古學的重要意義。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從1928 年河南安陽小屯村第一次開始對殷墟的科學發掘,到1965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立起第一個碳十四年代學實驗室,科技手段就是解決考古學問題最有利的工具之一。1995年考古研究所成立了“科技考古中心”,涉及到科技考古的各個方面。“考古空間信息技術”包括使用測量型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電子全站儀進行發掘現場的遺跡測繪,運用遙感影像處理技術、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對多重信息進行集成處理,實時掌握考古遺址及其周邊環境的變化特征。考古物理勘探方法,是運用各種探測手段發現地下物理異常現象,從而探測古代遺跡。而環境考古則是通過遺址及其周邊環境的考察和采樣分析,研究當時的水文、植被、地形地貌、氣候、土壤、動物等自然環境,研究自然資源、自然災害對區域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了解古代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和利用。而我們碳十四測年技術、土壤分析和古DNA 分析,則從不同的時空范疇使我們能還原古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去“科技之力”,展覽還包括了很多非常有趣的部分。例如在“滄桑巨變—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部分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華南和華北在新舊石器時代交替時有著不同的發展模式。在“谷豕是饗—史前農業和家畜飼養的起源和發展”部分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先民開始畜養雞、犬、馬、羊、牛等家畜的時間和地點,而如果某種家畜的飼養不是起源于中國境內,又是什么時候從什么地區所引進的。在“文明曙光—文明化進程和多元一體格局”部分,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從公元前2300 年起的陶寺文化遺址出土的彩繪龍紋陶盤開始,“龍”的形象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區的演變發展。而在“王朝崛起”部分,我們可以看到二里頭文化作為夏王朝國家的遺存,它是如何強勢地向四周輻射,其影響北達燕山、南至長江流域、東及豫魯交界、西到甘青高原。在整個展覽中,許多我們熟悉的有關中華文明延續的說法、觀點都得到了驗證。龍是不是揚子鱷的化身?阿房宮是否根本就沒建成過?4000 年前地震將至,母子殘骸身邊的碗里留下的又是什么食物?這些疑問或許能在這個展覽中得到一個(起碼在目前是)肯定的答復。
整個展覽看下來,似乎覺得不是很過癮,文物也以夏、商、周早期文物為主,其他時代文物為輔。但這次展覽給人的信息量卻很經得起人們反芻。除去文字資料外,還有考古現場的發掘模型,以及首次公開播放的《陶寺觀測臺觀測縫的解剖》、《殷墟54 號大墓的發掘》、《龍泉窯遺址的發掘》等考古紀錄片。唯一使人略感遺憾的是諸多精彩的文字介紹資料均只有中文。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一間展廳,展出了一張中國全圖,上面貼滿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就職過的和已故前輩的照片。他們象征著自考古研究所成立60 年來,以夏鼐為代表的新中國前后四代數百位考古學家為中國的考古所做出的貢獻。考古學家們來自全國各地,為著一個相同的目標奮斗,這些照片使整個展覽充滿了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