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是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紀念日,圓明園將舉辦多項文化活動。今晚,一場主題晚會將在圓明園大水法遺址舉行,一份針對圓明園流散文物的全球倡議書也將會在晚會上公布。
150年前的10月18日,入侵北京的英法聯軍闖入大清王朝行政中樞圓明園,在對這一宏富無比的皇家博物館進行瘋狂劫掠后,縱火將其野蠻焚毀。一位軍官這樣描述當時濃煙蔽日的情景:“連續兩個整天,濃煙形成的黑云一直漂浮在昔日繁華富麗之鄉的上空。在這兩天里,營地和圓明園之間,日光被天空的濃云所籠罩,仿佛一場持久的日食一般。”
圓明園自康熙46年始建,到1860年秋被焚,夢幻般存在150年。而今,以殘骸、廢墟遺世又150年。其興敗存廢,寫照著中國近現代史。
9月27日起,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系列活動展開。紀念活動包括國際學術研討會、系列展覽、中外文化交流、主題晚會等4部分,一共15個項目,持續到10月31日,屬于民間交流,未邀英法政要。
紀念活動
大水法遺址將舉辦主題晚會
今天是圓明園罹難150周年紀念日,圓明園將舉辦多項文化活動。下午,圓明園將邀請《1860:圓明園大劫難》的作者法國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和《追尋失落的圓明園》的作者臺灣歷史學家汪榮祖做訪談。據了解,伯納·布立賽對圓明園原始資料有詳細記錄,有望為圓明園的海外尋寶提供線索。
今晚一場主題晚會將在圓明園大水法遺址舉行,16日,在大水法遺址護欄外,東西兩側的位置各搭起一個高大的燈光柱,工作人員進行布線等最后的工作,晚上進行了燈光調試,燈光柱上投射下的彩色光線照亮夜空。圓明園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大水法遺址前舉辦晚會,充分考慮到遺址內的文物保護,不會對遺址和文物產生破壞。晚會將用三個篇章來表現圓明園300年的滄桑巨變,屆時,韓庚和譚晶將演唱主題曲《不能忘卻的紀念》。同時在晚會上,將舉行2個特殊的文物交接儀式,圓明園學會將發布一份針對圓明園流散文物的全球倡議書。
出土文物修復后露“真容”
從9月27日開始,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紀念活動即已開始,分為學術會議、系列展覽、中外文化交流、主題晚會四大板塊,15個具體項目,將延續到10月31日。圓明園已展出了歷時半年修復的150件出土文物,部分文物還擬定于明年在全國巡展。
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杰介紹,這150件文物是歷年清理圓明園遺址及考古發掘采集和出土的文物,很多都從未對外展出過,且大都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的珍品文物,其中包括瓷器、玉器、佛像、法器、石刻、琉璃等,如青玉老人山子、“花甲聯芳”玉扳指。
此外,圓明園300年歷史文化展、清代樣式雷建筑圖檔展、圓明園盛時全景巨幅繪畫展等活動,將向參觀者全面再現圓明園輝煌盛景和300年的歷史文化精粹。
雨果半身雕像進駐圓明園
為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維克多·雨果半身青銅雕像前天下午在圓明園揭幕。雕像位于大水法遺址東側,在底座上用中法文字鐫刻了雨果強烈譴責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暴行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雕像由法中友協聯合會、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法國東方華人協會共同捐贈,由法國雕塑家娜什拉-凱努女士制作。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在圓明園被毀后一年,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在給他的朋友、參加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英法聯軍的巴特勒上尉寄了一封信,信中嚴厲譴責了英法聯軍在圓明園犯下的罪行,表達了這位文壇巨匠令人尊敬的正義感和坦蕩襟懷。
信中說:“在地球上的一個角落里,有一個神奇的世界,這個世界就叫做夏宮……這個神奇的世界現在已經不見了。有一天,兩個強盜闖入了夏宮,一個動手搶劫,一個把它付之一炬……我相信,總有這樣的一天——這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濁洗刷干凈了的法蘭西,將會把自己的贓物交還給被劫奪的中國。”
圓明園應成為人類文明和諧紀念地
在30年前,1980年10月18日圓明園罹劫120周年紀念會上,焦點是“保護、整修、利用圓明園遺址”。宋慶齡、習仲勛等國家領導人以及建筑、園林、文物、歷史、文學、藝術、新聞、教育界知名人士及各界群眾共1583人,在《保護、整修、利用圓明園遺址倡議書》上簽名。
2010年,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之際,“和平、合作、和諧”成為主題。據報道,中國圓明園學會等8家一級學術團體組成的籌委會提出了新的倡議——“將圓明園遺址建成人類文明和諧紀念地”,為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未來再次指明了方向。
“150年前這一場劫難,體現了一種文明沖突帶來了一種對人類遺產的災難,牢記歷史不是延續仇恨,牢記歷史是更高層面的理性的反思。文明的差異可能很長時間都會存在,這種文明的沖突怎么去解決?應該去理解、對話、合作,應該謀求更高層面的和平。”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