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背景
2006-2008 考入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版畫系。
2009-2012 被英國倫敦藝術大學中央圣馬丁藝術設計學院入取,畢業于2d pathway 本科油畫專業。
2009 英國倫敦oxo tower 華人藝術聯展 Ch--ers art exhibition in London 作品 “art or work” 被官方選為top20并在首頁展示。
2012 英國倫敦中央圣馬丁藝術設計學院 BA DEGREE 畢業展。
2012 英國倫敦Mall Gallery舉辦的國際肖像比賽入圍決賽。
2013-2014 上海斷點藝術公社的教學老師。
2016.3 上海寶楊碼頭游輪港貴賓廳的全部油畫創作展示。
2016.9 上海寶山區淞護路80號臨江一號酒店的所有畫作的創作和設計。
2016.11 上海外國語大學立泰國際留學部藝術老師。
2016.11 上海長寧區artlinks國際留學藝術工作室藝術老師。
2017.4 上海老子號太極拳服飾公司 武緣堂 設計創作 油畫作品。
2017.8 魔都櫻花系列被上海艾赫斯畫廊收藏。
2017.7 上海1933 黃盛帆 揚帆 “yuan”油畫雙人展。
2017.4-9 主要作品“魔都系列”參加雅昌1900藝術拍賣行連續6個月上拍并成交。
2017.8 上海寶山artholic藝客繪畫工作室主理人。
作為自由職業畫家,畫家的油畫作品被多家公司約稿(比如上海寶山寶楊碼頭的貴賓大廳的全部畫作等)以及自己的油畫作品被私人收藏家收藏。
前言
其實對于繪畫,我的態度一直是我是怎么想的,我就怎么去做了,沒有想太多的東西,4年多國外的藝術留學經歷,見識和學習了形形色色的藝術形式,依舊記得最早因為沉迷法國學院派的肖像繪畫喜歡上繪畫這門語言,再到后面的印象主義,我想很多喜歡繪畫的朋友跟我的經歷會似曾相識。
記得留學到快畢業的那些年,在英國倫敦圣馬丁藝術設計學院,也有部分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是畫寫實的, 當時因為寫實肖像入選了當地的一個比賽,而慢慢在同學里傳開,而對于老外的老師,可能他們會覺得可能技術很好,畫得像哪個時期誰誰誰的風格,這個時候也讓我萌生了去開拓新的方向,同年,我花了2周的時間,畫了連自己都看不懂的抽象,而且以試探性的方式覺得老外肯定會喜歡,順利畢業拿到文憑,那個時候我的心里也慢慢的意識到老外眼中對藝術的大概認識。
早期魔都系列作品

《魔都》

《魔都系列02》100x80cm

《魔都系列03》60x80cm

《魔都系列04》50x40cm

《魔都系列05》(100x80cm)

《魔都系列06》 20x20cm

《魔都系列07》 20x20cm

《魔都系列09》55x75cm
“放棄”最早的寫實肖像并不是意味著我真的放棄,而是說“銳變”這個詞會更適合,魔都(上海)這個城市給我太多的感觸,現代化的城市說真的跟我最初到倫敦的時候對倫敦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沒啥區別,我到達外灘和看到大本鐘的感受是一樣的,而兩個國家的人文情懷確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過去和現在,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抽象和具象,可能我一直以來最大的兩個愛好,籃球和畫畫的原因,也是一動一靜的節奏,是這種生活方式和對這座城市的感受的類同,我開始就動筆了,都市這個詞是時髦的,現代的,某種角度并不是油畫畫布上很好的創作題材,而且對于現代的魔都,也不再是陳逸飛先生江南文化,江南水鄉這種情懷的感受,怎么樣的切入點,確實折騰了我很長時間,最初的人影系列,老建筑自行車系列,櫻花系列等等,畢業4年多的時間,這一系列作品被更多人認可,也給了我足夠的信心一直畫下去,對于畫畫,我想說的就是,曾經我可能沉迷過歐洲各個時期的技法,各個年代的大師,我的兒時也和很多人一樣都渴望變成誰誰誰,但那樣子卻離我內心越來越遠,“空杯”是繪畫的核心,自由和接地氣是我對繪畫的態度,還是那句話,我是怎么想的,我就怎么去做了,沒有開始,沒有結束,畫面是不會說謊的。
魔都系列作品

《魔都系列》

《魔都系列2 流浪貓》

《魔都系列2-新天地》

《魔都系列2 武康大樓》

《魔都系列2.1》

《魔都系列2.2》

《魔都系列2》

《魔都系列2-武康路 林蔭道》

《武康路》

《武康大樓》
魔都櫻花作品







肖像作品

《adrian》

《dangxin》35x45cm

《enix》30x40cm

《jimmy》40x40cm

《kanchao》

《ma》60x80cm

《matt》30x40cm

《sonia》35x45cm

《tianmu》30x40cm
roots畫展系列作品

50x70cm 布面油畫

50x70cm

50x70cm

50x70cm

40x40cm布面油畫

40x50cm

50x60cm布面油畫

50x70cm

55x70cm布面油畫

黃盛帆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