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偉平簡歷
朱偉平,號以石、倚石齋主。1960年生于福州,祖籍浙江寧波。1983年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藝術系。
現為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書畫研究會理事。福建省朱家陸美術館副館長、藝術總監,福建省民盟書畫室畫師,福州市文教職專美術高級教師。其作品多次參加省、市畫展,并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及在東南衛視優酷網上發播。多幅作品被國內外藏家收藏。
倚石問藝,汲古得今
——朱偉平繪畫作品評析
林公翔
在沒有看過朱偉平的畫之前,我最早看到的是他的書法作品,寫在尺幅不大的毛邊紙上,印象里好像是近代龔自珍有關讀書的詩作。字體工整雅致,頗有書卷之氣,融線條之美、布局之美和意象之美,既有魏晉風韻,更含有一種淡泊寧靜、瀟灑自如的清逸之氣。書畫同源,這是對書畫本質的一種認知,但遺憾的是,許多人并沒有深刻意識到這一點。在我看來,西方美術形式構成理論的主干來自塊面的經驗藍本,而中國書法的表現路徑主干是線——筆劃書寫。線,特別是寫出來的線,講究筆法變化。心中意向,要通過線性筆跡的起伏轉折,抑揚頓挫,左右平衡等對節律的運籌和把握來傳達。大凡畫家,特別是國畫家,必定要寫一手好字,這是一種修為。因為線是心的行走。書寫中的心靈仿佛是有自主意識的活動主體,支配著筆將線條痕跡在紙上行進,或穩健,或狂奔;手中的筆又是那個“我”的內心映照,在未知空間不斷探索,或明朗,或迷惘。可以說,線性表達建立于一種內傾心理模式,具有非可視性。看不見外觀,只沿著意識構成的印跡延伸,卻傳達著各種質地的體驗,筆端的跌宕起伏是和心緒的漫延拓展同步的,所謂“心手相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為什么第一眼看到朱偉平的書法作品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書法》60x40cm

《書法》
一晃好多年過去了,其間我雖然也零零星星看過偉平的一些繪畫作品,他的人物素描,風景寫生以及花鳥、山水等水墨作品,但都沒有很深入地去評析它。這一次,朱偉平系統地提供了他近期的一些作品,要我寫一篇評論。我很認真地一幅一幅觀賞,這些作品主要為花鳥和山水,題材多樣,有朱竹、荷花、枇杷、梅花、菊花、鷹等,縱覽作品后,我發現朱偉平筆下的寫意花鳥,并不囿于呼之欲出的小花小鳥,或隱或潛的山水,而是隱約中透露出宋元山水花鳥的大氣勢、大境界。視角上俯仰往返,遠近取舍,體現了畫面的空間感,能引領觀者身臨其境,甚至可以悠閑地徜徉其間,呼吸到山野中清新的空氣。透過那些淡雅的色彩、含蓄的線條散發出來的氣息,似乎可以感覺到畫家的性情:他是超脫的,但又不是出世的;是追求空靈的,但同時也是寫實的;表面看來沒有強烈的個性,而真正的個性早已融化在筆墨之中。更重要的是,朱偉平的作品境界精詣,能從大自然中擷取美,感應于物,必以自我創造意識化之,悟入本心,將主觀之藝術追求和客觀之真實物象凝結于畫面。總體而言,朱偉平的繪畫作品傳統韻意醇濃,執筆臨篇,甚得規矩,筆飽墨濃,既蘊古又出新。

《蝴蝶花》45x68cm

《大富貴》150x55cm

《雙壽圖》69x46cm
朱偉平,號以石,他的畫室叫倚石齋。倚石,我不知道他是否對石濤頂禮膜拜 。眾所周知,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偉大人物之一, 除其于山水畫的偉大建樹外, 石濤水墨花鳥作品同樣面貌強烈, 層次豐富, 極具奇幻色彩, 從而開創了花鳥畫之新紀元。石濤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的繪畫技法和理論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凡中國畫人,沒有一個不知道石濤的;談及石濤之藝術,沒有一個不為之崇敬贊賞的。石濤三十歲以前,主要以臨摹古代名家畫為主,之后他在藝術上仔細體察生活,認真摹山范水。由于石濤天才的領悟和創造,三十歲以后的石濤在藝術上產生了極大的飛躍。倚石,在朱偉平的繪畫作品里,我似乎隱隱約約可以見到石濤筆墨的影子。當然還有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等大師的筆墨韻味。

《松鼠圖》43.5x32.5cm

《松鷹圖》69x46cm

《小品3》30x20cm

《紫荊》69x69cm
但我知道的是,朱偉平所倚的有一塊“巨石”,那就是其父,著名花鳥畫家朱家陸先生。榕城北郊的蓮花山下,有一塊三十多平方米的綠地,基座是一塊兩噸半的黑色石頭,打磨后的石頭正面光可鑒人,上面刻著鎏金的朱家陸三個手寫字,基座上方則是朱家陸先生的銅像。這是朱偉平和其弟朱衛新的精心之作。我想,這不僅是他們兄弟對父親人之常情的深深的懷念,也是對敬愛的父親的藝術的深深的尊崇。
朱家陸先生的大寫意花鳥畫別具一格,充滿激情,筆力、筆氣、筆韻揮灑自如,特別注意線與面的關系,嫻熟地運用勾、拖、滾、擺、正、側、順、逆等用線手法,妥帖處理線的組合和畫面的虛實、疏密、干濕,在用墨方面,該枯則枯,該焦則焦,該潤則潤,墨清明而活潑,從而產生扣人心弦的節奏感。而那種經常出現的齊而不齊、筆斷意連、線墨交融、渾然一體的視覺效果,讓觀者耳目一新。朱家陸先生是福建省文史館館員,在當時社會上還只流行一種“紅、光、亮”和“高、大、全”的藝術模式之際,他卻沒有停止過對花鳥畫的探索。他獨出心裁的花鳥畫彰顯了其對中國花鳥畫精神和觀念的轉變——從傳統花鳥畫消極、冷漠和悲傷的審美趣味轉換為健朗和充滿朝氣的風格。顯而易見的是,偉平的繪畫作品,特別是花鳥畫作品,是從父親朱家陸先生那里得到了真傳的。

《扇面1》

《扇面2》

《清趣》84x29cm

《亭亭玉立》69x46cm
首先,朱偉平的繪畫作品很好地接駁了傳統文人畫的精髓。二十世紀是中國知識分子對待傳統文化的情感最為矛盾的時代,既對自己由其中生長而出的傳統文化抱有極深的感情,又怒其不爭,恥其難與西方強勢文化抗衡。其中對于文人畫的理解和研究,康有為就直接從批評入手,將近世中國畫的衰敗,完全歸因于文人畫。康氏之后,二十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和擁躉,也大多從科學和實證的角度對中西藝術之別進行了價值判斷,將文人畫的寫意傳統鞭撻得體無完膚,意欲借西方寫實肖形的畫風來改造文人畫、來革文人畫的命,實際上也是在對中國畫的評判標準進行解構。文人畫之所以別于“他者”,必然有自身獨特的美學特質和精神品格,其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筆墨語言構成的系統,同時在畫法上,也不同于宮廷院體畫,有著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

《小品1》-43.5x32.5cm

《小品2》-43.5x32.5cm
自元代以來,由于受倪云林“逸筆草草,聊寫胸中之逸氣”這一繪畫思想的影響,寫意畫在注重原道精神的同時,又非常重視抒發畫家的內在情感和心靈體驗。在我看來,文人畫最大的形式特征,就是它是完全建立在筆墨的系統之上的,特別是對于墨的運用與表現。作為經過正規美術學院專業訓練的朱偉平,其在大學期間,深厚而寬廣的人文學識的建構,給予他的顯然不僅僅是眼光和視野,更是胸襟和品格。從偉平的繪畫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他一直在規避寫實造型和現代審美經驗的呈現,而是以單純而豐富的筆墨寫意自己的心境與意趣,他的花鳥畫多以蓮荷、牡丹、水仙、枇杷、梅蘭竹菊等為題材,既通過這些題材表達文人的品格與操守,也通過寫意筆墨呈現文人的灑脫與飄逸。

《一樹金光》138x69cm

《紫藤》137x68cm
其次,朱偉平的繪畫作品用筆用墨具有很強的個人品格。寫意花鳥是經過畫者賦予情感之后的生發,通過暢神、抒情、寄興等方法來表達情感、陶冶心靈,為畫者傳情。達意、暢神、造境,是寫意花鳥畫的精髓。一般而言,元代開始出現小寫意花鳥畫,明代才正式開始出現大寫意花鳥畫。大寫意之“大”,是指內涵豐富,通過簡練概括的線條表現出大寫意之“大”。大寫意往往強調無極之境,用大片空白表達作者無限情感,從而能夠直抒胸臆,將內心強烈情感通過有限的紙張宣泄出來。偉平的寫意花鳥畫以簡潔的形象,淋漓的水墨,迅疾的筆勢,彰顯出老莊樸素為美的妙趣。這種通過筆情墨趣來傳達畫家自我個性、感情、逸興的方法,真正進入了寫意畫的最高境界——大寫意。

《紫藤2》138x34cm

《遙知香蕊》138x34cm

《壽石圖》138x34cm
例如他的作品《夏荷游魚》,畫面極簡,寥寥數筆,即構成大的氣象。表現在造型上,重視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與“似與不似之間”,借以實現對象的神采與作者的情思;在構圖上,突出主體,善于剪裁,講求布局中的虛實對比與顧盼呼應。兩只可愛的游魚并派前行,你追我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同時,善于把與畫風相協調的書法在適當的位置書寫出來,輔以印章,使畫面生動而活潑。例如他的作品《秋風枇杷》,畫面主次分明,秋風將秋日成熟的果實搖曳得多姿多彩,色墨鮮亮,搭配得當,看慣了傳統得梅蘭竹菊的觀者,一定會感覺到眼前一亮。此畫筆墨暢快,既厚重又靈動,如信手拈來,果葉相間,賦色閑雅。

《人物》69x46cm

《一方天地》138x69
再次,朱偉平的繪畫作品追求一種樸實天成的閎約深美的意境。中國花鳥畫獨具風采,就繪畫題材而言,花鳥畫是包括了花木、蔬菜、鳥獸、蟲魚等,以及有關的自然環境、器物的一個最為廣泛的藝術門類。它的內蘊是大自然活躍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花鳥畫的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通過典型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主題思想及意境。意境提供給欣賞者一種超然于物象本身之外的詩意的情境,以獨有的魅力把人們引進特定空間意境中,讓你體驗到一種審美激情,讓你浮想聯翩。創造繪畫的意境,既要求“外師造化”的描繪,亦要求“中得心源”的抒情。自然界的生物本無精神可言,它只有自身的自然屬性,而畫家依據它們自然屬性以及特征、環境等特點,賦予它們以人格化的精神內涵,這樣原有的自然動植物在花鳥畫家的筆下就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然之物,而且有了一定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價值。

《九華山花臺峰》138x69cm

《山水》69x69cm
在朱偉平的筆下,無論是迎風搖曳的枇杷,還是不懼嚴寒的梅花,也無論是裝點秋色的菊花,還是雍容華貴的牡丹,都力圖創造新鮮動人的意境,耐人尋味的意境。今天,當我們試圖解讀一位畫家的作品時,無疑,在事實上這是在追尋畫家心靈的秘密,因為我們總能在畫家的風格特點、藝術追求、表達方式與格調品位中,看到他的精神選擇與取向。朱偉平以內斂的筆墨、簡逸的形式、大氣的構成,賦予自己的大寫意花鳥畫生動的意境。
我還要特別指出的是,朱偉平的水墨山水畫也是“因心造境”之作。他的描摹九華山的山水畫以及一些扇面小品,貫串著一種超越理性的意識之旅,雖然有來自感受自然山水的基礎,但在落筆之際,卻是一種源自心理的山水觀念,在意識的流動中解構和轉化他所看所知的山水形象。

《石竹圖》

《石竹圖》
習慣留著一頭長頭發的朱偉平,1983年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他曾畫過大量肖像油畫,他辦高考美術培訓班,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他似乎“惜墨如金”,作品數量不多。但對于繪畫,他卻有著自己特殊的感悟和理解。他認為一個優秀的畫家應該先做人后作畫。他深諳莊子的“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天地的基準,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也認定博修、守真、戒躁是通往大師的境界之路,因而,他多年來潛心藝海,執著地尋找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墨分五色,水印長天。
倚石問藝,汲古得今。朱偉平的繪畫作品在守望中國傳統的寫意精神的過程中,既體現了與既有傳統和家承的淵源關系,又呈現出獨立創造的自我風貌。
——2014年4月8日于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