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原來的筆名叫“瘦馬”,這個筆名后來因為他離開文壇而被另一個“瘦馬”拿走。80年代初,他是《青年文學》的編輯,專門挖掘新潮小說家,自己也發表過小說、報告文學百余篇。他的收藏興趣始于“文革”,80年代中又較早意識到收藏與投資的重要性,從收陶起步而成為專家,至今已有陶瓷、古家具、玉器古玩等藏品逾千件。1996年馬未都創辦了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該博物館原坐落于北京琉璃廠,除日常陳列外,還策劃組織各種專題展覽,2000年起搬至北京朝陽門內南小街,2002年1月在杭州建成杭州店,山西館也正在籌備成立。作為收藏界的一位成功人士,聽他以自身體驗說陶,多少有點啟蒙意義。
馬未都在北京大山子他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辦公室接受了記者專訪。
記者:陶瓷是一種美器,越來越成為收藏投資的重要對象,能否請你說說其中的門道。
馬未都:今年說這個題目真是時候。今年是景德鎮建鎮一千周年,它是宋景德元年,也就是1004年建成。景德鎮秋天有重大的慶典,其實它從元代就成為了中國陶瓷的代名詞,那時燒的瓷器就已經非常好了。
記:現在收藏陶瓷是否已經形成了一股熱潮?
馬:反正現在拿著件東西找我給看看的人太多了。到了現在,我覺得收藏熱基本上已經形成。中國歷史上的收藏熱集中于這樣幾個時期:北宋,宋徽宗本身就酷愛藝術,他個人的興趣影響了全國的收藏。收藏成為熱潮,北宋是第一次。在北宋以前也有些人收藏,但沒有形成大氣候。第二次收藏熱是明朝的晚期,當時中國的社會情況使得江南地區許多知識分子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對美器的追求上,收藏方面的專著明末出的很多。第三次收藏熱就是清朝的康乾盛世了,尤其到了乾隆時期。
最后一次是清末到民國初年,這幾個時期對中國的收藏史有重大的作用。而現在,收藏對中國人的好處,一是在精神上的文化可以通過具體的東西來傳承。今天不論誰拿到民國以前的瓷器都希望了解中國這一段歷史,再有它自身所表現的文化,比如壽桃在中國古代代表長壽。每一件陶瓷都有自身的含意,中國某一經典部分的內容,都是通過這樣一些具體的東西來傳承的。
記:除了精神文化上的沖動,還有投資的愿望。
馬:投資的確是重要的一方面,有人收藏就是沖著它的價值去的,價值一種是經濟價值一種是文化價值,文化還包括其他因素比如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我們今天的收藏熱跟明朝末年非常相像,特點就是人們,尤其是文人、知識分子越來越追求生活質量。我們今天的收藏熱現象里融進了更多的因素——文化因素和經濟因素,二者比較起來,文化又退居二線,原來收藏熱文化還是第一位的,因為當時沒有電視電影,沒有其他娛樂方式,現在帶來樂趣的方式就太多了。古人收藏的追求比我們注重精神層面,我們今天更注重經濟層面的享樂,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記:從投資的角度,當前陶瓷收藏的流行趨勢是怎樣的?
馬:中國的英文就是CHINA,陶瓷收藏是永遠的熱門。眼下的流行趨勢,我個人判斷還是在明清陶瓷上。明清陶瓷收藏熱門的原因有二:第一,很容易看懂,很容易審美;第二,這個時期的陶瓷交易是在法律上允許的。再早一些,比如宋元以前的陶瓷,原則上出土的國家是不允許經營的,但宋元的東西99%都是出土的,保留到今天傳世下來的很少,所以要收藏很難操作。所以說,從現在開始往后,還會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中國的明清陶瓷都會是投資熱門,這時期的東西還會有很長一段升值期,而且大眾審美情趣也大都定在這一層面上。
記:從價值上來說呢?
馬:今天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都是在審美上多數人比較認同的,而且要有一定數量。光有審美價值,數量太少也不是投資的好選擇,必須要有一定規模的東西,才可以選擇作為收藏投資。
記:具體到明清陶瓷,哪一類是現在的投資熱點?
馬:陳設瓷,在當年就是為了觀賞的陶瓷作品,而日用瓷相對收藏價值就差些。尤其從投資角度考慮,更首推明清時期的陳設瓷。而日用瓷里,比如碗盤這一類也有賣過很高價的,幾千萬塊錢一件的都有,但是那種一般是御用的,再有就是那些歷史上就不是為了用而是為了看的。
記:我們常把陶瓷連在一起說,但陶和瓷并不是一碼事。從目前投資的角度,收藏陶好還是瓷好?
馬:肯定是瓷。因為陶太早,而且它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欣賞的。而且要是明清的瓷,它離我們比較近,比較容易理解。而且陶器不好保存,它的強度不如瓷器,易碎,相對來說容易吸潮變形。
記:那么,什么樣的陶瓷增值比較快?
馬:還就是明清的。明清的陶瓷哪一類增值潛力都會比較大、比較快。比如青花瓷,中國青花瓷從它誕生以后就是霸主,一直有人收藏,而且價格都很貴,上千萬的都很多。再有就是粉彩,比較艷麗,符合多數人那種艷俗的審美情趣。青花創燒五百年以后才有了粉彩,雍正時期才大量推廣。由于雍正皇帝的渴求,他對瓷器質量要求非常嚴格,所有粉彩也在不同地創造價格記錄。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方向。
記:陶瓷增值的速度有多快?
馬:舉例說,有一個瓶子是1979年在香港拍賣的,當時拍賣的成交價是55萬港幣,前年又拍了一下,成交是3300萬港幣,20多年升長了60倍,每年三倍的速度在增長。還有一例是1997年在翰海拍賣了一只瓶子,那是我買的,220萬元成交。去年拿出來拍賣,才5年時間,就拍了1100萬元。
記:大件和小件比較哪個增值更快?
馬:大東西翻倍是很難的,東西越小翻倍越容易。要從投資的角度讓我預測陶瓷的增值可能,我只能是在整體上預測,我寫《中國陶瓷》這本書時是1992年,里面有很多東西被我言中。我1992年在書里說到2000年時候中國人就會在海外把拍賣市場攪得天混地暗,果然那年就出了中國人買圓明園文物。采取一種保守的態度來預測,中國文物在未來的5年內,所有的文物指數至少翻兩翻,今天值1000的5年以后值4000了。十年以后的事情我就不大膽預測了,因為它涉及經濟社會的其他變革,僅藝術品而言,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都遠比十年前的價格增加十倍以上。中國藝術品尤其陶瓷每隔幾年就刷新一遍,過去賣幾百的現在都賣幾千萬,我現在只能說,十年之后文物突破億大關不是沒有可能的。
記:你對現在人們收藏陶瓷的投資心態怎么看?
馬:現在很多人在收藏中心態都比較急,像參加一個比賽,自己技術還沒有練好呢就急著要上。那我說句不客氣的話,這個時候上去一定是一塌糊涂,不過最終還確實能有人沖上去。風險與機遇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