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undai Blue Prize 2017獲獎展“陸上行舟”正式開展
展覽名稱:“陸上行舟“
展覽時間:2018年6月8日-8月5日
展覽開幕式:2018年6月8日(星期五),下午1:30 – 6:30
策展人:李杰
Hyundai Blue Prize 2017獲獎展“陸上行舟”將于2018年6月8日至8月5日在位于北京798藝術區的現代汽車文化中心(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舉辦。2017年,中國優秀青年策展人李杰憑借該展,獲得第一屆Hyundai Blue Prize “Sustainability”(創新未來)大獎。此次展覽圍繞大獎主題“社會流動”,通過對“流域變遷與社會行走”的在地藝術考察,在關注大眾的同時,更貼近當下生活。展覽對社會和自然的多個層面的探尋與記錄,是一次關于由社會流動激發的藝術創造與合作的回望與探究。
展覽“陸上行舟”海報
本次展覽意在向人們展示,面對中國日益頻繁的社會流動以及劇烈的空間變遷,藝術家如何在現實洪流之中探尋自我處境與精神源頭,以及如何回應社會復雜的問題現場——這促使一部分藝術家選擇以合作與對話的方式回歸日常生活,并選擇在具體的社會現場之中進行觀察、反思、行走與創作。展覽希望通過現場地形、流域與光影的互文關系,嘗試將不同時空跨度的藝術行動與公共事件交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探尋在宏大敘述之外、更具生命力的藝術生成機制。展覽“陸上行舟”在嘗試通過點滴故事,以藝術化的方式展示我們正變得越來越好的生活的同時,也向觀眾鄭重地提出對社會生態問題以及對環境保護的意識。策展人用創新的展示形式和獨到的藝術視角,結合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 Company)“開啟全新優享生活方式”的愿景,帶領觀眾一起尋根溯源,“陸上行舟”。
曹明浩+陳建軍,《水系博物館》,2015,廢棄船木、1979年木制渡船(仿)、鐵、金屬絲,合作裝置
本次展覽中涉及的藝術項目涵蓋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到近年的個人/群體藝術行動與在地藝術實踐,這些項目來自藝術家長時間的跨域實踐。他們將流域、歷史、網絡以及與之關聯的城市、鄉村、他者所屬的社會現場以“有機”的方式進行激活或喚醒。
陳秋林,《空的城》,2014,影像(靜幀)
策展人介紹:
李杰
2006年開始獨立策展實踐。2011至2015擔任A4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組建A4展覽學術部,建構A4年度展覽體系與學術系統,關注和推動實驗藝術發展;建立A4與國際國內當代藝術家、獨立策展人的廣泛合作。2016至今,任麓湖·A4美術館首席策展人,主要負責美術館國際國內主題展覽、個案研究、國際駐留項目的策劃與組織,并持續推動國際間的藝術交流、學術研究等工作。同時,他也通過策劃一系列在地藝術項目,兒童藝術節項目,探索如何拓展美術館更多元的公共關系與批評機制并進行實踐與嘗試。
李杰曾于2012年受德國歌德學院邀請,參加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中國青年策展人訪問交流計劃。2013年參加日本橫濱YCC創造城市藝術中心駐留藝術項目,2014年受邀參加日本“迂回路——亞洲藝術文化交流論壇”策展人交流項目。2016年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邀請,參加中日青年策展人互訪交流項目,并于同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ACC)獎助金。2017年獲得首屆“Hyundai Blue Prize創新未來策展人獎“。
藝術家介紹:
曹明浩+陳建軍
藝術家雙人組,現生活及工作于成都。他們主要專注于社會性藝術實踐的創作與研究,并在他們的長期性地方項目和臨時介入計劃中,通過搭建和多個社群的合作,嘗試探究以視覺敘事促成新的社會連結動力。曾與廣州啟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成都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展開合作。2015年藝術項目“昆山在造”被選入荷蘭CASCO與西班牙INLAND研究專案合作的獨立出版物。2016年受到橫濱NPO法人黃金町區域管理中心(Koganecho Area Management Center)的邀請參加國際駐留項目。2017年入選MOOC“發現當代中國的社會介入藝術”(Discovering Socially Engaged Art in Contemporary China)項目。作品曾在成都A4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廣東時代美術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和臺北鳳甲美術館展出。
陳秋林
1975年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是中國年輕一代的優秀藝術家,她的作品關注中國不斷推進的政治和經濟改革所帶來的社會影響。陳秋林把現代生活在不斷挑戰傳統價值體系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矛盾與現狀進行歸納、視覺化,并將個人的成長經歷與記憶融入其中,運用獨特而敏感的個人藝術語言與多變的媒介、材料予以表現。陳秋林的作品涵蓋包括錄像、圖片、裝置和雕塑在內的各種媒介,其創作始終處于一種不斷發展和推進的狀態中,在被重復論述的問題中引入全新的觀點和視角。她對于社會問題具有獨特的敏感度,對社會發展的進程和野心提出了有力的質疑。
2006年亞洲文化協會(ACC)頒發年度獎助金,陳秋林是當年中國唯一一個獲得該榮譽的藝術家;2008年她與其他來自不同領域的7位杰出女性一同獲得JP摩根世界女性論壇首屆亞洲大會新星提名(First Asian World Women Forum Rising Talents Programme Nominee); 2009年她得到法國領事館的獎項提名,前往法國當代藝術研究中心的尼斯藝術學院授課;同年,陳秋林還獲得第四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年度青年藝術家提名獎。此外,陳秋林還曾應邀在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杜克大學納什爾美術館(Na Shier Museum of Duke University)、英國曼切斯特大學惠特沃斯美術館(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英國惠特沃斯美術館(UK Whitworth Art Gallery)、亞洲婦女基金會(Asian Women's Fund)等機構進行演講交流。
何俊彥
1983年出生于中國珠海。2007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2009年畢業于巴黎索邦第一大學,2012年畢業于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主要生活于珠海與深圳,其作品以繪畫、攝影、影像及跨媒介社會性藝術為主要形式,主要探求當下社會形態、社會結構與人類生存境況的關系。何俊彥曾在巴黎、柏林等地舉辦個展,2015年曾參加展覽“機構生產”(廣東美術館,廣州,2015),2015及2017年分別參加兩次UABB深港城市雙城雙年展。
劉成瑞
1983年出生于青海,現居北京。其藝術作品涉及行為現場、持續行為、影像、文字等。其行為現場強調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之中,身體的極致重復體驗;其持續行為探究人與人之間因藝術而建立起來的關系,在保持與不同合作者身份和文化平等的基礎上,塑造彼此的生命圖景和社會人格,此類作品中的多數貫穿于藝術家的一生;其影像主要以莽原為背景,呈現人類在超現實氛圍中的荒誕與詩意;其文字以詩歌為主,偏向口語寫作,獨立出版個人詩集《悲傷》(2017)、《于是河》(2013)、《何路向東》(2004)。
其主要個人展覽包括:“異教徒”(沒頂畫廊,上海,2016);“一輪紅日”(藝瑯國際,北京,2015);“于是河”(A4當代藝術中心,成都,2013);“我們都有著相同的背景”(維他命藝術空間,北京,2011)。其參加的主要群展包括:“Heavy Artillery”(白兔美術館,悉尼,2016);“第三屆烏拉爾工業當代藝術雙年展”(葉卡捷琳堡,2015);“第六屆莫斯科雙年展”(莫斯科,2015);“盧布林行為藝術現場交流展”(Labirynt 畫廊,盧布林,2013);“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澳門主題展”(威尼斯澳門館,威尼斯,2009)。
李勇政
1971年出生于四川巴中,1989年與1991年在分別四川美術學院工藝系和油畫系進修,1994年畢業于西南師范大學美術系,1998-2000年就讀于四川大學社會學系研修班,現生活、工作于四川成都。其近期個展包括:“你好”(成都當代美術館,成都,2017);“死亡,我多年的夢想"(泰達美術館,天津,2015)。其參加的部分群展包括:安仁國際雙年展“今日之往昔”(安仁,2017);第四屆美術文獻展“應力場”(湖北美術館,武漢,2017);“南京國際美展主題展:供給與蕭條”(南京,2016); "觸底" (銀川當代美術館,銀川,2015);"太原國際雕塑雙年展:新視場"(太原美術館,太原,2015);“藍頂藝術節主題展:日常之名"(藍頂美術館,成都,2014);"大同國際雕塑雙年展:延伸"(大同,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無常之常"(威尼斯,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未曾發出的聲音"(威尼斯,2013)等。
幸鑫
1981年生于重慶市渝中區,畢業于川音成都美術學院雕塑系,現任教于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系。2011年,被南洋星山藝術基金授予“南洋星山”行為藝術獎;2008年,被澳門藝術博物館授予“以身觀身——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優異獎。曾舉辦的個展包括:“火車開進太平街”(前行美術館,長沙,2015);“青春從這里經過”(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長沙,2013);“中國大黃鴨”,(芒果V基金,長沙,2013);“幸鑫:2007-2011”(A4當代藝術中心,成都,2011);“吾與浮冰”(ART LABOR畫廊,上海,2009);“威尼斯的彼岸——《黑匣子》第三現場”(A4當代藝術中心,成都,2009)。
普耘
出生于云南新平縣,2015年獲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碩士學位,現生活、工作于成都。云南多樣性的自然與人文,直接影響了普耘的思維方式和看問題的視角。藝術家嘗試以人類學的思考方式介入藝術,運用跨學科的方式,讓其獲得適合于自身且有效的藝術表達方式,也給社會和個體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角度和改變的可能性。
其主要展覽包括:“2017國際藝術家文獻展:日常真理”(A4美術館,成都,2017);“黃金町藝術共生社區”(黃金町藝術集市,橫濱,2017);“復調四——中國藝術生態調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南京,2017);第二屆圈子藝術青年獎(圈子藝術中心,深圳,2016);“第二屆墻勢力——墻報藝術家展”(今日美術館,北京,2017);“空間協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2016);香港新媒體藝術節(香港,2016);第八屆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三影堂藝術中心,北京/廈門,2016)。
薩子 SAZ
1975年出生于新疆木壘天山腳下,常年進行行為、繪畫、裝置、觀念藝術等藝術探索。2014年07月,薩子的行為作品《一棵樹》被“中國行為藝術30年”學術研討會評選為中國行為藝術發展三十年以來最受關注的30件作品之一。其參與的展覽與藝術活動包括:“敏感地帶 · 行為大展”(宋莊當代藝術館,北京,2011);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未曾發出的聲音”(威尼斯,2013);“中國行為藝術三十年文獻展”(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2016);“第五屆UP-ON向上國際現場藝術節”(成都,2017);ARTBEIJING(北京,2018);“曠野無眠——中國百年鄉建與藝術”(石家莊,2018)。
熊文韻
1955年出生于重慶,1972年下鄉落戶到阿壩藏族自治州汶川縣漩口公社,1979年考入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83年畢業并至西南師范大學任教,1985年至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1987年留學日本,先后在多摩美術大學和筑波大學藝術研究科學習日本畫,1994年取得碩士學位,在日本筑波美術館、零美術館舉辦個展。1994年至1997年期間在日本文教大學朝倉直己教授研究室擔任客座研究員,研究色彩的構成。1998年4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抽象畫個展,并于同年5月開始,連續三年七次往返于川藏、青藏公路線,制作“流動彩虹”系列作品。2001年7月組織“北京—珠峰流動彩虹環保藝術活動”,此次活動從北京出發,途徑格爾木,沿青藏公路最終抵達定日珠峰大本營。藝術家在沿線發放108輛彩色篷布卡車,舉辦各種環保活動,并組織彩虹車隊到達海拔5700米的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