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小軍(王曉軍)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先后就讀于北京畫院知名畫家郭石夫、楊瑞芬工作室,中國美協第二屆高級創作班和清華大學造型藝術高研班,中央美術學院張立辰大寫意創作班,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工作室,中國美院山水研修班和中國美院書法研修班。現就讀于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名家推廣班。
作品發表于《美術》《美術界》等刊物。曾赴日本、韓國等地舉辦畫展,多幅作品被收藏。曾赴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進行文化交流和藝術采風活動。
主要成就:
2006年作品《雨霽圖》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2006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7年作品《和平頌》入選中國美協主辦“慶祝建軍80周年美術展”
2007年作品《母親的玉米地》獲“中國美協第二屆中國畫創作高研班作品展優秀獎”
2007年作品《秋晨》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小幅工筆重彩作品展”
2007年作品《和平之歌》入選中國美協“2007年全國國畫作品展”
2007年作品《版納歡歌》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第四屆中國西部大地情”美術作品展
2007年作品《鄉情》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第二節中國(湘潭)齊白石國際文化藝術節“齊白石獎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畫作品展
2010年作品《逸》獲得中國美協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西部大地情”美術作品展銅獎
作品被《美術》、《美術界》等專業報刊多次報道發表。曾邀赴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國舉辦展覽。作品被鄭板橋紀念館,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塞舍爾共和國駐華大使館塞舍爾共和國駐華大使及國內外眾多藏家收藏
創作紀事:
還是2004年在北京進修期間,小軍特地去北京郊區租了一間民房寫生。從草長鶯飛的春暖時節,一直到白雪紛飛的隆冬季節,朝迎日出、夕送晚霞,看著炊煙裊裊升起于村頭、皓月千里出沒于東山,陪農民兄弟們一起到田間勞作,同蟋蟀蛐蛐們聽泉放歌……
但詩意的寫生,并沒有沖淡小軍對生活現實的關注。2009年夏季的一天寫生歸來,小軍突然對農家的麥子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坐車來到京郊小湯山,他心情激動地看著金黃的麥浪,嗅著清新的麥香,眼前立刻浮現出原來和家人一起收割麥子的情景,一種從未有過的想親近土地的情感油然而生,揮毫創作的沖動涌上心頭,他當即決定創造性地將麥穗畫入自己的作品。于是,經過反復的寫生之后,他還主動花20元錢向農民買了一把麥穗,好回到住處悉心研究。
在創作過程中,從構圖到筆墨語言,小軍可謂是冥思苦想,不斷地進行探索和提煉——他用傳統畫蘭草的方法畫莖葉,用點染法畫麥穗,借鑒白石翁畫蝦須的手法畫麥芒,然后在畫眼出點綴以工細的草蟲,使整幅畫面動靜相宜、工寫結合,陡添了幾絲令人驚嘆的靈氣。而麥子下面那渾厚的黃土地,則略施點染,留下想象的空間。題款常常是畫龍點睛,命名為“厚土生金”“穗穗足金”等富有美好寓意的名字,一方面揭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五行相生的理念,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感恩大地母親的深厚情感。
作品風格:
梅蘭竹菊和荷花等花鳥畫傳統題材常常出現在小軍的筆下,優雅的水仙、潔白的玉蘭、淡雅的芙蓉、攀援的凌霄、紅火的炮仗等各種花卉,以及象征自由長壽的仙鶴,老家與鄉親們形影不離、看門守院的大白鵝,家鄉大青山下常見的鵪鶉、喜鵲、麻雀、綬帶等各類飛禽,也自然地從小軍的筆端幻化而出,流露著親切的鄉野氣息。
將儒家自強不息的君子之德,道家澄懷味像的審美意趣,佛家普渡眾生的宗教情懷,都凝練在了飽滿的筆墨之中。他的畫作天生就具有了濃濃的書卷氣。而其空靈的氣韻、洗練的筆墨、鮮明的形象、有致的節奏、精巧的構圖,總是產生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獨特藝術魅力,吸引著觀者去想象、去回味、去追尋……
作品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