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7日,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河南省安陽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紙墨壽金石——安陽博物館藏金石拓片展》專題展在京開幕。該展覽通過展示34組中國古代碑刻、青銅器的拓本,展現我國從商代到唐宋漢字發展演變的歷程,介紹拓印這一中國獨有的傳統技藝,讓更多的人了解輝煌與燦爛的中華文化。
金石學是一門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學問。“金”就是銅器,指有銘文的銅器;“石”是石刻,指有文字的石刻。金石泛指中國古代鐫刻文字、頌功紀事的鐘鼎碑碣等,廣義上還包括簡牘、甲骨、玉器、磚瓦、封泥等器物。《墨子·兼愛下》曰:“以其所書于竹帛,鏤于金石,琢于盤盂,傳遺(讀位)后世子孫者知之。”因各種原因,作為載體的金石難以完整保存下來,拓印技術和拓本的出現延長了金石的流傳和壽命,使金石所承載的文字得以傳承至今。
拓印,是用紙墨將碑刻、器皿上的文字、圖案清晰復制下來的一種方法,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承1000 多年的傳統技藝。因從原物上直接復制而來,拓本被稱為“下真跡一等”,歷來為世人所重視。至遲在唐代,中國古人就已發明拓印的方法,并逐漸延伸到各種器物類別。拓本不僅成為許多早已散失毀壞的碑刻、青銅器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載體,而且成為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雖然今天的攝像、攝影等技術不斷進步,但是拓本的歷史、文化價值仍無可取代。
此次展覽,精選安陽博物館藏34組共計64件古代碑刻與青銅器拓本,其中部分為近年來新入藏石刻文物的拓本,如東漢熹平元年嚴巨昭殘碑拓本、北齊薛修義墓志拓本、北齊宇文長墓志拓本、北宋韓琦墓志拓本等,具有較高的書法與歷史文化價值。東漢熹平元年嚴巨昭殘碑,是安陽地區繼東漢安陽殘石四種之后,漢代碑刻的又一新發現,很可能是目前已知漢碑中獨一無二的商人之碑。薛修義墓志是豫北地區出土北齊時期最大的一塊墓志,全篇體現了魏碑字體向楷書轉變的重要階段,并可印證互校《北齊書》、《北史》中的內容。北宋韓琦墓志,文字長達6160個,記錄了韓琦歷經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重要事件,也是目前發現面積最大的官員墓志。同時還展出了安陽博物館館藏商代部分青銅器的全形拓,展現拓印技術的獨特魅力。
該展覽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臨時展廳舉行,屆時觀眾憑有效證件進行(免費)參觀,并可以參加木板拓印制作的現場體驗,領略拓印這一中國古老技藝的風采。展覽將展至2019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