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7日訊 1月4日,由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舉辦的《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京津冀藍皮書》)發布會舉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從《京津冀藍皮書》中發現,京津冀地區文化協同發展存在較多問題。
《京津冀藍皮書》指出,京津冀地緣關系密切、語言風俗相近、人緣關系相親,京津冀文化既存在相通性也存在差異性,因此,文化協同發展的合作空間非常可觀。但就當前情況而言,京津冀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水平較低,三地協同發展效應難于充分彰顯,三地文化產業發展合力有待形成。具體而言:一是京津冀三地發展水平失衡。二是京津冀三地協同程度偏低。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協同觀念匱乏、頂層設計缺陷所致。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京津冀三地分屬各自不同的行政區域,各自的管理體系、利益關系都處于相對獨立狀態,導致三地地區本位思想彌漫,在協同發展問題上無法達到思想自覺和行動統一。雖然京津冀協同發展時期業已來臨,三地也逐漸認同外部借力、區域協作的重要性,但是制度、體制、慣性思維的阻礙仍存,且協作實踐經驗尚淺,現今的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推進力度有待進一步提升。京津冀三地共同簽署完成的《京津冀三地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備忘錄》、《京津冀三地簽署文化領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等相關協議只是一種宏觀的原則性框架,在實踐執行層面存在短板。要解決此問題,必須構建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做好京津冀文化治理,進而全面提升京津冀文化治理水平,最終達到以治理促發展。當前,構建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已經迫在眉睫。
《京津冀藍皮書》還指出,與傳統的文化管理體系相比,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存在明顯的差異性特征。具體來說:
(1)體系結構趨于復雜化和開放化。
從前的文化管理時代,政府作為單一的管理主體而存在,社會組織、個人都只是被管理的客體,主客體關系絕對化且地位不平等,屬于一種簡單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同時,縱向管理層次呈現出復雜繁多的情況。但是當今,中國已經逐步跨入治理時代,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也隨之呈現出結構復雜化特征,如上文所述,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不僅存在宏觀主體,而且存在具體主體。京津冀區域的政府、市場和社會形成了并立的多元宏觀主體,在政府、市場和社會各自的治理空間內,三者又是互為主客體的,與管理時代相比,三者關系更加平等、開放,且有更加深入和廣泛的互動與合作,相互作用的方向也非常多元,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左右平行等多元情況,縱向治理層次不斷地減少,逐步向扁平化發展。
(2)運行機制趨于市場化與平等化。
在從前的文化管理時代,政府是唯一一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權力和動力源頭,政府領導下的行政機制無疑是文化管理工作運行的主要機制,自上而下、強制、服從是此種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當今的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屬于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中的京津冀政府、京津冀市場和京津冀社會都能夠提供不同的支撐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正常運轉的運行動力與運行機制,在不同領域京津冀政府、京津冀市場和京津冀社會起著各自截然不同的主導作用。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中的市場機制,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取代了傳統的行政權力,成為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性乃至于決定性的作用機制,建立在平等、協商、契約基礎上的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與合作未來必將成長為一種合理存在的常態。
(3)功能內容趨于復合化與包容化。
就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而言,其所追求的目標與價值不只局限于總體上提升京津冀區域文化軟實力方面,此外,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也十分樂于承認和接收體系中不同主體即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及民眾個人等立足于各自自身處境在文化方面提出的需求和期望,并會及時地積極回應體系中不同主體的需求和期望,竭盡所能使它們得到滿足。相應地,這也同時會導致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的各個主客體間的功能定位、內容任務、事權劃分、資金來源隨之呈現出更為復合多元的態勢。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的總體治理目標、內容和不同主客體的具體需求、功能及事權的確立皆是復合存在的,它們之間逐漸地相互交融、相互接納、相互作用,包容化發展的態勢不斷被凸顯出來。
(4)方式手段趨于協同化與參與性。
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首先最為強調的就是法治,即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在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中的廣泛而深入的運用,此時,京津冀政府的主要職責轉化為統籌,在徹底明確了京津冀政府、京津冀市場、京津冀社會等多元主體各自的基本定位之后,就可以從單純的京津冀政府文化行政管理轉而進入京津冀政府、京津冀市場、京津冀社會等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軌道。有機地把法治方式與法律、經濟、行政等傳統治理手段相結合,科學有效地利用京津冀區域政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民眾個人各自的優勢和特點,共同推進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工作不斷進步。
(5)整體格局趨于網絡化與互動化。
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的構建,徹底地推翻了舊有文化管理體系的單一、剛性、封閉、僵化桎梏,體系內的不同主體、客體定位明確、交錯而處,而其治理目標和治理內容也愈發地錯綜復雜,整體上的靜態體系構架趨向于繁復交錯,深層次上折射出的則是:治理體制的科學進步、運行機制的平等高效、方式手段的多元互助,這都驅動著京津冀區域文化治理體系形式上的網絡化與本質上的互動合作化發展成為現實。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京津冀藍皮書》由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河北省新型智庫、河北省軟科學基地“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學者撰寫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