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海潮,男,漢族,1967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鄭州市,現任得一潮元鈞瓷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氏鈞瓷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博士,高級經濟師,中國寶玉石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工商聯副主席、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南省第九屆、十屆、十一屆政協委員、鄭州市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人大代表、河南許昌學院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華海潮詩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先后榮獲2008魅力河南十大人物、和諧中國2008年度人物、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鈞瓷瓷器歷來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一談到鈞瓷,總是離不開討論窯變,鈞瓷釉色紛呈的魅力要歸功于這種帶有不確定性的自然變化。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贊美曰:“窯變之器有三:二為天工,一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則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態,直名之曰窯變,殊數見不鮮耳”。鈞瓷之美,美在儀態萬方的窯變藝術,正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使鈞瓷獨具意味無窮的藝術魅力。其制品紅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異彩紛呈,巧奪天工;或燦爛云霞,或春花秋云,或大海怒濤,或萬馬奔騰,變化莫測,鬼斧神工。譬如這般散發著流光溢彩,美妙而富有變化,賞之舒心悅目。
鈞瓷屬高溫顏色釉瓷,簡稱色釉瓷,正是由于色釉瓷的出現,中國的陶瓷才呈現出五彩斑斕、千變萬化的視覺景觀。
那中國色釉瓷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呢?
青瓷的出現源于窯工們發現了制瓷原料中鐵元素的存在,鐵元素有著重要的著色作用。在此之后,白釉瓷和黑釉瓷誕生了,這一突破打破了青瓷統一天下的格局,尤其是白釉瓷的燒制工藝為后來各種彩繪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鈞瓷成功創燒的銅紅釉,被認為是中國制瓷史上的里程碑。中國古瓷批量有紅釉者自此開始,五彩斑斕的色釉瓷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儼如下圖作品看似飛來圖畫,層次交疊,釉彩飽滿沉著,端莊典雅,極富藝術感染力。
至元代明初,制瓷工藝又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各類高溫單色釉千變萬化、自成一家:甜白瓷光潔如玉,透亮明快;紅釉瓷色澤濃艷,鮮紅奪目;綠釉瓷碧翠雅麗,厚潤晶瑩;黃釉瓷色釉嬌艷,富貴吉祥,這種集大成的方式將中國的色釉瓷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一千多年來,鈞瓷的釉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色彩變得異常豐富,其制品瑰麗多姿,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葡萄紫、朱砂紅、蔥翠青……可謂靑如藍天,白如美玉,紅似海棠,紫如玫瑰,光潤如瑪瑙,凝重深沉,含蓄耐看,韻味無窮。“暈如雨后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雨過天晴潤如玉,花流水彩凝成珠。品綠評紅幻萬象,疑是畫圣神筆圖。”“彩虹七色謂之虹,鈞瓷有釉如天成”、“依依白霜晚,殘照落舊瓷,青花印猶在,白玉痕漸晰。”有史有風情,有型有美色,詩因瓷成,瓷借詩美,這就是鈞瓷釉色之大美。
鈞瓷誕生于河南省許昌市所轄禹州市境內,因古鈞臺而得名。其創燒于唐,盛燒于宋,復燒于金元,延至清而盛燒不衰,直至今日仍延續燒制,不斷地突破傳承,創新工藝。鈞瓷釉色天成之美秒歷來為世人所青睞,但古往今來,精品尤為珍貴,北宋晚期,鈞瓷備受皇室和文人雅士們的贊賞,有興者為其詠詩作詞,而國君宋徽宗將其據為己有,還禁止民間生產流傳。宋代鈞瓷的魅力何在呢?
古人云:“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足見鈞瓷之稀有和珍貴。宋代鈞瓷釉質瑩潤含蓄,有著絢麗多姿的審美風韻。“似玉,非玉,勝似玉”的審美體驗使之成為皇室的尤物。其色澤勻凈淡雅,盡顯溫文爾謙做人之品質;釉色極為豐富,分紅、藍、青三大類,有十余種窯變色彩:青中帶紅,紅里泛紫,紫中藏青或紅、藍、紫相間,猶如玫瑰,又像海棠,或似晚霞的瑰麗畫面。間或有葡萄紫、胭脂紅、雞血紅、丁香紫等釉色出現,絢麗奪目,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
一曲鈞瓷風雅,道出偶然天成。風物盞盞,美物如是。材料與工藝,型與釉,人與物,可演繹“和諧統一、內斂含蓄”的文化韻律,可流淌出“文與質,情與理,天成與人巧”變化統一的美學情趣,著風裳攬明月,看碧云流轉,等芳草輪還,半池青藻一杯茶,一園綠水半墻苔,愿世間瑰寶永相伴于各位愛鈞人士,帶給您無限美好的藝術享受!
(人民日報新聞戰線主任白軍帥采訪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