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現代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器,是甘肅東鄉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刀,距今約4800年,經檢驗,是用錫青銅鑄成的。考古發掘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夏代,人們已能用石范和陶范鑄造簡陋的工具和武器。商代早期的銅爵,所用鑄型由多塊陶范和泥芯組成,有的壁厚僅2毫米。鑄造技術已達一定水平。商代中期已使用錫青銅和鉛青銅兩種合金,能鑄造重80千克的大鼎。具有中國特色的組合陶范鑄造工藝在此期間大體已經形成。齊家文化銅刀研究,本人已作了全面介紹(齊家文化銅刀研究)。現就二0一六年在甘肅臨夏縣北塬地區發現的銅刀,作一介紹,供大家研究。西北地區石范新疆地區發現很多,而齊家文化時期石范,國內未見報道,也許目前來說是第一件,意義深遠。齊家文化銅刀有范鑄及鍛造之分。大量的是鑄造商代后期,青銅冶鑄業臻于鼎盛,能熟練地使用多種分鑄法(先鑄器件再接鑄附件,或者先鑄附件再與器體鑄接),以獲得復雜的器形,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圓斝的斝柱和斝鋬就是鑄接于器體上的。 卣的多次鑄接更為典型。它的提梁、蓋紐采用了多種鑄接方式,分兩次從五個部位,將七個部件和卣體接鑄成一體。鑄型工藝也已規范化。橢圓形容器多采取三等分或六等分的分型方式,方形、長方形容器以對角線的延長線為界,采用四等分或八等分。器物種類繁多,有各類禮器、生活用器、兵器、生產工具、車馬器和樂器等。大型鑄件用直徑達600~800毫米的豎爐熔銅,由槽道澆注。重要器物的合金配比也初步形成規范[2]。
商代后期,青銅冶鑄業臻于鼎盛,能熟練地使用多種分鑄法(先鑄器件再接鑄附件,或者先鑄附件再與器體鑄接),以獲得復雜的器形,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圓斝的斝柱和斝鋬就是鑄接于器體上的。 卣的多次鑄接更為典型。它的提梁、蓋紐采用了多種鑄接方式,分兩次從五個部位,將七個部件和卣體接鑄成一體。鑄型工藝也已規范化。橢圓形容器多采取三等分或六等分的分型方式,方形、長方形容器以對角線的延長線為界,采用四等分或八等分。器物種類繁多,有各類禮器、生活用器、兵器、生產工具、車馬器和樂器等。大型鑄件用直徑達600~800毫米的豎爐熔銅,由槽道澆注。重要器物的合金配比也初步形成規范。齊家文化青銅刀出土存世量較多,但鑄造石范甚罕。寫此小文拋磚引玉。望方家斧正。參考資料均來自網絡,在這里表達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