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國傳統工藝大師張海潮
張海潮,男,漢族,1967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鄭州市,現任得一潮元鈞瓷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氏鈞瓷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博士,高級經濟師,中國寶玉石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工商聯副主席、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南省第九屆、十屆、十一屆政協委員、鄭州市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人大代表、河南許昌學院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華海潮詩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先后榮獲2008魅力河南十大人物、和諧中國2008年度人物、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在一切都極其喧嘩、極其刻意展露的當代生活中,中國瓷器在"收藏"、"鑒賞"之名的掌控下成為市場的貴寵。當今不乏有令人興致悠然的瓷器展覽,它們千姿百態,各具形狀,釉色多變,圖案精美,風光旖旎,栩栩如生,品味非凡。
說起瓷器,那必躍不過歷來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的鈞瓷瓷器,它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其創于唐,興于宋,復于金元,延至清而盛燒不衰,有著千年的歷史,頗為世人所青睞。事實上,在唐代出現鈞瓷之前瓷的發展主要是青瓷,但是其單一的釉色風格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欣賞角度和審美情趣了,到了唐代,北方燒制工藝的提高使得瓷器的種類、釉色不斷不豐富,唐花釉就是當時創新燒制的新品種??梢哉f,萌生于唐代的“花釉瓷”利用釉的流動,使它出現像窯變一樣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淋漓酣暢,大膽潑辣,似有意,似無意,似有形,似無形,妙趣橫生,變幻莫測,為后來的鈞窯瓷窯變開啟了先河。
唐花釉是唐代創新的代表作,也是盛唐文化的藝術結晶。它是指以唐代北方以河南魯山窯為代表的掛藍釉、月白釉等色澤的器物,其底色主要有黑釉、褐釉、黃釉和茶色釉,其上施有藍色、褐色、月白、乳白等不規則彩斑,多少不等,或規整,或飄灑,特色為率意醒目,又顯對比強烈。其色斑畫法隨意,有寫意傾向,自然天成,飄逸曼妙。觀賞效果又眼花繚亂,斑斕的色彩,奇美的圖案,時而陰柔怡人,時而氣勢磅礴,有煙云變化之美盛,瑩潤典雅,耐人尋味。

唐花釉的造型有腰鼓、花澆、壺、盤、罐、碗、缽等,尤以黑釉藍斑腰鼓出名,是唐代花釉的代表作。腰鼓通體施黑釉,在勻凈的釉面上點綴著幾十塊藍色彩斑,仿佛在黑色的閃緞上隨意揮灑無數的色塊,華貴而又充滿浪漫風情。唐花釉的產地不少,除了河南的魯山段店窯、郟縣黃道窯、禹縣下白峪窯和內鄉鄧窯,陜西的耀州窯和黃堡窯,還有山西的交城窯等窯口,其中河南的魯山窯和禹縣窯的花釉瓷較為相似,河南內鄉窯和陜西耀州窯的花釉瓷差別也不大,數山西交城窯的花釉瓷底釉突出,黑色烏亮,甚是純正。從制瓷技術上說,花釉是唐代瓷器燒造的一個突破,其利用不同金屬的化合物釉料,加入銅、錳、磷酸鈣等,利用兩色釉燒造技術,能燒出彩霞、浮云等形狀的彩斑,進而燒出色彩豐富的花釉系列,有的縱情潑灑,有的任意點抹,神態超逸,天賦靈性,變化多端。

早在20世紀60年代故宮博物院首次發現花釉的標本,隨后相繼在魯山、郟縣、禹縣等地發現,最具代表性的是魯山段店窯花釉瓷。唐代南卓著《羯鼓錄》中就有記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自此確定了唐代花瓷的中心地位。當時盛行陶瓷腰鼓,現在故宮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唐花釉腰鼓,可確認為魯山窯出品,是國家一級文物。魯山段店窯位于河南省魯山縣段店村,創燒于唐代,經五代、兩宋而終于元,曾在北宋至金時窯廠不斷擴大,產品也日漸豐富多彩。燒制品種有花釉瓷、青瓷、白瓷、三彩和磁州窯系以及紅綠彩等,自然是以花釉瓷最為知名。擁有千年歷史的唐花釉,作為中國鈞釉彩斑的先河之作,厚潤美滿,古氣盎然,渲染著張力和亢奮,追求奔放和激蕩,被視為中華陶瓷的瑰寶。直至今日,隨著收藏熱的升溫,其價格一路攀升,價值愈來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