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歷5月18日的國際博物館日是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并創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成立于1946年。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通過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把全球所有博物館聯系在一起。截止2018年5月18日,已有來自15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萬家博物館參加了國際博物館日的慶?;顒?。每年的國際博物館日都有不同是活動主題。如1992年主題是“博物館與環境”,2001年主題是“博物館與建設社區”,2005年主題是“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 ”,2009年主題是“博物館與旅游”,2016年主題是“博物館與文化景觀”,等等。
中國于1983年加入國際博物館協會,隨后每年均組織紀念國際博物館日的相關活動。中國博物館界高度重視國際博物館日,視為向公眾宣傳博物館事業的重要契機,希望借此增進公眾對博物館的理解與認同。國家文物局于1998年開始部署各地開展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內容涵蓋博物館事業的方方面面,并借此契機開展各類相關活動。隨著信息技術在中國的普及,近年來的國際博物館日活動越來越借助新媒體技術擴大宣傳面,如2014年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中國博協微信公眾號開通。從2009年起,國家文物局開啟了國際博物館日“主場城市活動”的方式,為搭建公眾與博物館溝通與交流的平臺,擴大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18年,已有重慶、廣州、沈陽、南寧、濟南、南京、石家莊、呼和浩特、北京、上海等10座城市舉辦過10屆各有特色的中國國際博物館日主場城市活動。
中國通過國際博物館日主場城市活動整合國家資源,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模式。同時,主場城市活動還要結合當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和本地特點而有所側重,以凸顯鮮明個性。如2014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場城市為南京,主會場南京博物院舉辦的“芳菲流年——中國百年旗袍展”充分展現了南京在中國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而其舉辦的另兩場展覽“博物館藏品搭建溝通的橋梁”和“雙城記——南京與愛丁堡古城保護成果展”則契合了當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
2019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協會確立的第43個“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場城市是湖南長沙,活動總體上呼應國際博物館協會已確定的年度主題“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該主題聚焦博物館作為社區、社群、社會活躍參與者的角色定位,倡導博物館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增進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同時,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還應致力于搭建不同文明交流對話的平臺,維護文化多樣性,推動不同文化互聯互通、包容互鑒。對于這個主題,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可以這樣理解:“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文化中樞,所以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可以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來理解。一個是從時間的維度上來說,它是我們理解過去、反思當下、啟迪未來的概念;一個是從空間維度來說,博物館是勾通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間的橋梁。”主會場活動將圍繞博物館職能和角色,突出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的定位,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充分發揮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中樞”作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進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
中國博物館界認為,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應致力于搭建不同文明交流對話的平臺,維護文化多樣性,推動不同文化互聯互通、包容互鑒。新時代的中國博物館,要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充分發揮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中樞”作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實現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博物館界普遍贊賞2019年度主題聚焦博物館作為社區、社群、社會活躍參與者的角色定位,倡導博物館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增進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作為主會場活動,由湖南省博物館聯合全國22家文博單位舉辦的“根魂——中華文明物語”特別展覽。“中華文明物語”特別展覽在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中,精心遴選出包括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神人獸面紋玉琮”、戰國時期的“曾侯乙銅鑒缶”等在內的30件(套)標桿性文物作為物證,讓參觀者體驗中國文明的歷史變遷。它從一個文物(說)開來,把一個階段的相關歷史作了闡釋,實際上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的一個縮影。湖南省博物館的“激逸響于湘江兮——瀟湘古琴文化展”“瓷之畫——從長沙窯到醴陵窯”“畫吾自畫——館藏齊白石繪畫作品展” 三大專題展覽也同時展出。此外,將召開“博物館·文化中樞”高峰論壇;還會由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經視聯合推出“博物館之夜”活動。同時,長沙市區的各博物館,5月18日前后將舉辦文化沙龍、文物鑒定等特色活動,國際博物館日當晚向公眾預約免費開放,以滿足觀眾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
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除主場城市的湖南省博物館之外,全國各地博物館也在5月18日前后組織開展了眾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展覽、高峰論壇等活動,搭建博物館與公眾溝通、互動的平臺,為社會奉獻一場精彩紛呈文化盛宴。全方位集中展示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最新成果。例如,故宮博物院組織開展了大型藝術創作、百人篆刻、版畫制作體驗、古建科技保護教育等七個主題的活動;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對外展出《鐵的新四軍——新四軍抗戰歷史專題展》;河南博物院推出“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寶展”“漢字——中國文字展”等多個展覽,同時開展了華夏古樂展演、歷史教室等多項公益活動,以增進公眾對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的理解和認同。
與此同時,北京市在國際博物館日將有93家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其中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等。參觀者除了可以實地探訪,還可通過線上平臺“云逛”博物館。上海有震旦博物館、玻璃博物館、上海汽車博物館、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等126家博物館在國際博物館日向公眾免費開放。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博物館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博物館熱”成為中國社會文化的新時尚。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深入推進,公共服務效能顯著提升,社會關注度不斷提高。中國博物館數量從1978年的349家增長到2018 的5354家,2018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2.6萬個,教育活動近26萬次,觀眾達11.26億人次。博物館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持續顯現,已經成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作為全球博物館共同體的節日,國際博物館日必能進一步促進中國人民對博物館的認同和理解,推動中國未來形成獨特的博物館傳統。
作者周保平: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 文博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