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日精誠所加,佛頭緣得好運。法鼓山文教基金會“將佛首送返神通寺四門塔”的申請報告,得到臺灣地區有關政府機構重視。海基會和內政部、教育部等單位經過多次協調商討,非常重視我的鑒定書,認為鑒定書是圓滿功成這件海峽兩岸大事的主要依據。

2002年7月19日,劉鳳君在臺北鑒定阿閦佛頭像
8月19日,法鼓山文教基金會秘書長果肇法師與我連通兩次電話,請我將研究佛教造像的學術成果與參加鑒定調查佛像的活動盡快提供法鼓山,進一步確認鑒定書的權威性,祈盼眾愿順遂。
我喜歡古代藝術,因為她高古深奧、純凈靈妙,這是我矢志不移博弈美術考古學的初衷。我更鐘情古代佛像藝術,因為她像歷史洞空中走來的釋古圣人,傳遞著日日月月永恒的哲理。我沒有發現骨刻文前,佛教造像是我的最愛。我曾東爬孔望山造像群尋漢風探源,西游敦煌拜佛洗禮,南下老撾泰國、學小乘佛在心中,北大求學實習大同云岡石窟,恩師宿白夫子握腕教畫佛。還參加過鑒定龍門石窟回歸佛像。山東青州龍興寺佛像橫空騰世,國家文物局請我和北京大學馬世長教授親作鑒定。弘教造像塑活世俗人,真善盡是傳情處,美在妙得形與神。我當即提出“青州風格佛像”,得眾專家贊同傳揚。
我的《山東佛像藝術》是第一部系統介紹和研究山東佛像藝術專著,我在《考古學報》和《世界宗教研究》等雜志發表的研究佛像論文,對早期和山東地區佛像藝術研究的指導意義衣被至今。在長期的調查與研究過程中,我為佛像藝術的精美、慧靈和神圣而銘心,感覺自己與佛結緣情深,一切惠在巡禮的歲月福澤中。
8月23日,喜悅之心還沉浸在蔡秋芳副省長的講話中,悉興向果肇法師傳真我調查研究佛像的說明。9月2日,我接到法鼓山文教基金會姚重志秘書電話,他說:“海基會和內政部、教育部都很尊重你的學術地位,肯定你的鑒定書是科學的,并具有權威性,正在商討審批,法鼓山已決定12月底把佛頭像贈送四門塔。”
9月18日14時,果肇法師電話告訴我,今下午16時左右,海基會和內政部、教育部審批“佛首送返神通寺四門塔”的報告上報行政院核準,請我等好消息。時針剛巧指到16時20分,果肇法師電話告訴我行政院已核準,明天將正式宣布。并說,等我們公開報道后,你們媒體再宣傳。從激動的聲音中可聽得出她是有多么高興。7月19日,我出具鑒定書后,他作為秘書長一直為此事忙碌,雖說順利核準,但其中的周折和時不時的尷尬與阻力,也只有她品嘗體會到五味俱全的申報全過程。
9月19日,臺灣地區行政院新聞局在例行記者會宣布:“ 為尊重文化資產,促進兩岸學術及文化交流,同意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獲捐贈的一尊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古石雕佛頭像,贈還中國大陸。以實踐古文物回歸歷史原位之教育、文化意義。” 阿閦佛頭像的回鄉路終于正式起步。她“將以最莊嚴的姿態正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再引領出一場國際矚目、萬人發心的佛教界盛事。”
這項宣布立即引起兩岸和國際媒體的關注,9月19和20日兩天內,臺灣《聯合晚報》、《中國時報》等12家報紙和4家電視臺都報道這一重大消息。如9月20日,《中央日報》發表《千年佛頭贈送大陸 法鼓山圓兩岸菩提》。文中說:“為確認佛頭像真偽,七月間,法鼓山特別邀請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四門塔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繼文專程來臺,進行鑒定事宜,確定這尊佛頭”。“劉鳳君教授并開立鑒定書以昭公信”。“歸還中國大陸佛頭像為符應國際潮流之義舉,弘揚世界文物保護理念,共享兩岸文物資產。更為兩岸文化、歷史及教育的交流互動帶來嶄新的契機,樹立了劃時代的里程碑”。
各家報紙和電視臺報道內容基本相同,都要明確說明兩點 :一是圣嚴法師專函邀請我們鑒定佛頭像,我“開立鑒定書以昭公信”;二是歸返四門塔,“為兩岸文化、歷史及教育的交流互動帶來嶄新契機。”很清楚,這一重大的事情,如果佛頭像的真假出了懸疑,我應該滿籃子負責。朋友們感覺這樣報道推之于我的責任太重,記者高祥森先生和雍堅先生等在采訪我時都談這一問題。我對自己的鑒定堅信不疑,面對朋友們善意的詢問并勢力評助的真情,我總是笑著說:“我相信自己的鑒定,如果萬一出了問題,不是真的而是新仿的,全世界都會認為我是偽專家,我只有謝罪辭掉教授,帶著老婆孩子回老家種紅薯了。”
臺灣媒體的各家報道,如春雷震響寰宇,大陸媒體立即振奮狂熱。9月19日,《人民網》和《新浪網》率先轉載臺灣媒體關于四門塔佛頭像的報道。還是老朋友高祥森先生敏感先悟,9月20日,剛吃過早餐,忽聽敲門聲。敲聲清脆有節奏且都響落在門把手的右上方,一聽是位修德讀書人來訪。我輕輕開門一看,“劉教授好!祝賀你!”《齊魯晚報》記者高祥森和胡忠華齊聲向我問候。
請他們進門還沒落座,高祥森爽朗開口:“劉教授,你鑒定的阿閦佛頭像臺灣已經同意送回來。昨天《人民網》和《新浪網》已轉載臺灣各大媒體宣布的這一大好事,我們申請并已得到同意,明天《齊魯晚報》準備連載佛頭像的回歸。我在他們的引示下,一口氣暢談了兩個多小時。剛剛經歷的事情,前后順序條例清楚、擇要括簡思路泉涌,傾情談吐樂快。講到高興處,時坐時站,手勢揮灑自如,盡展三尺講臺演繹之功。他們也如醉沉迷,記滿了厚厚的筆記本。
第二天清晨6點鐘,窗外的小鳥鳴戲喚醒我。我剛剛散步到山東大學五宿舍北門處,賣報亭的老姜舉著報紙喊:“劉教授,今天《齊魯晚報》登了你和四門塔佛頭像回歸的報道,賣的真快啊!”因為《齊魯晚報》經常刊登有關我的信息,該報在他這里賣的較好,我們兩人結緣相識。
這是大陸第一家開始報道佛頭像回歸的報紙,我急促兩步走到亭前買了3份。該報發表兩篇報道佛頭像回歸的文章,頭版頭條醒目大標題:“四門塔佛頭,將回歸故里”,A6整版載“佛頭回歸記(上)”。編者語:“千年佛像是怎樣流落到臺灣的?國寶回歸是如何促成的?本報記者昨天采訪了幾個月來一直為此事‘穿針引線’的文化使者——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劉鳳君教授。”《生活日報》不甘落后,9月23日連發雍堅《佛頭牽動兩岸情》、劉英《四門塔“翹首”盼佛頭》和朱德泉《佛頭失竊案全揭秘》三篇文章。同日《山東商報》亦發表《四門塔佛頭回歸揭秘》。
瞬時間,泉城大街小巷、商店學校、上至省府大院、下至平民陋室,都在興致談論佛頭像,萬眾合十盼回歸:
神通弘像護海右,
回鄉阿閦眾敬候。
濟南文厚禮圣典,
泉城紙貴贊佛頭。
作者:劉鳳君 山東大學教授、博導,美術考古權威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