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扛鋤頭,晚上拿筆頭。”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溝溪鄉以西的余東村,有一個群體被贊譽為“余東農民畫家”。這里的畫家們把門板當畫板,以臥室當創作室,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創作,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氣息。他們筆下充滿鄉土味、鄉親味、鄉愁味的農民畫,不僅在國內廣受好評,還被諸多外國友人收藏。
藝術名家個人余東創作研學工作站揭牌儀式現場
近日,這個浙西聞名遐邇的書畫藝術和民間藝術村迎來了一些特殊的客人。5月22日至24日,衢州市柯城區溝溪鄉人民政府舉辦了“共繪小康畫卷——藝術名家走進余東”寫生活動。浙江省油畫家協會主席、中國美院教授、博導楊參軍,中國美院原副院長白仁海,中國美院油畫系老教授金一德,浙江省美協理事、浙江省當代油畫院院長周瑞文,浙江省油畫家協會副主席、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管建新,浙江油畫家協會理事莫大林、商亞東,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顧致農,浙江省油畫家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當代畫院監事、杭州油畫院副秘書長唐永明,浙江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杭州畫院副院長汪文斌,浙江省油畫家協會理事兼秘書長陳子胄,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李艾虹一行藝術家來到這個美麗的畫村,也被“千米畫街”墻上的農民畫所吸引。在參觀途中,藝術家們走在整潔、充滿文化底蘊的安靜小村落,看到大禮堂內的農民畫展廳、鄉賢驛站——園素、匠心坊的實訓教學點內,農民們正在認真創作研習創作,還有即將落成的余東·中國鄉村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徐里題詞)。
余東村內的農民畫裝飾
楊參軍在村里轉了一圈后,笑著說:“在余東農民畫家的作品面前,我們的作品可能黯然失色,因為他們的色彩太強烈了。”他認為,余東農民畫從民族遺產里面找尋元素,如民間剪紙和皮影的造型、刺繡的色彩,當然還有余東農民對本土生活的熱愛,這是其創作的基礎和源泉。所以在這些色彩洋溢著余東農民最淳樸、自然、具有表現力的色彩語言中,他感受到了這個地域所培養的和其他地區不一樣的農民畫特征:風格鮮明、質量上乘。
藝術家為即將落成的中國鄉村美術館捐贈作品
5月22日下午,還舉行了藝術名家個人余東創作研學工作站揭牌儀式。柯城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徐登富,衢州市文聯主席吳利平,柯城區委常委、副區長劉敏,溝溪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陳建鋒為楊參軍、白仁海、金一德等12位藝術家個人創作研學工作站揭牌。這也標志著“決勝小康——第二屆全國農民畫展創作加工班”正式開班。這12位重量級藝術家齊聚余東,正是柯城區溝溪鄉“請進來、走出去”的藝術融合,也是文化回鄉的重要舉措。
談及舉辦此次活動的初衷,陳建鋒告訴記者:“我們余東農民畫要做大做強、做出品牌,一定要‘走出去’。近年來,我們高度重視余東農民畫發展,堅定不移推動余東農民畫走出衢州、走出浙江、走出國門。去年我們余東農民畫走進北京做展覽,得到很多領導專家的點贊。同時,我們也要把全國的著名藝術家和農民畫展‘請進來’,一是可以讓農民畫家有機會跟專業畫家進行深入的交流,從而提高他們的藝術水平提升農民畫家創作水平,吸納更多的人才學習農民畫、愛上農民畫、傳承發揚農民畫,更好地擦亮余東畫村金字招牌。二是為接下來的余東·中國鄉村美術館的開館做準備,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中國農民畫村——余東村的魅力和風采。也希望通過設立個人創作研學工作站,與全國知名藝術家建立長期的交流合作關系,從而形成一種長效機制。”

余東村外景
5月23、24兩天,藝術家們在溝溪鎮開始寫生。優美的自然風光、古樸的老宅、熱情的村民都成了畫家們筆下的表現對象。“80后”的白仁海、金一德先生為了尋找特別的取景,一直在鄉間小路上穿梭。白仁海告訴記者:“余東農民畫村的文明程度很高,它讓我們看到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切實成果。村里的農民畫讓人耳目一新,他們有很多大膽創新的表現手法,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而且很鮮活、很接地氣。這也讓畫家們也很受啟發,我們之間也要互相交流,取長補短,讓農村的文化有新的發展。”楊參軍、管建新、莫大林、商亞東、顧致農等藝術家們的寫生現場更是引來許多當地的畫家圍觀,成為名副其實的“教學現場”。同時,此次參加寫生的藝術家們還為即將落成的余東·中國鄉村美術館捐贈作品,助力鄉村文化建設。
柯城深受南孔文化儒風潤澤,當下正在全力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禮”城市品牌,堅持用文化和藝術點燃鄉村。余東村和余東畫家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文化脫貧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據常務副鄉長胡春芳介紹:“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三名縣文化館干部下鄉組織繪畫培訓,到今天全村男女老少300多人成為農民畫會員,去年獲得農民畫國家級獎項42項,農民畫年產值近千萬元,村集體收入6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2.85萬元,農民畫骨干年收入近20萬余元”。
近年來,溝溪鄉緊扣詩畫風光帶建設的良好契機,依托良好的生態休閑農業發展基礎,按照南孔畫鄉古窯小鎮的定位,以“一村一品一文化”,常規+特色化推進,鄉村特色文化發展,重點發展以一幅畫、一口窯、一碗面、一棵樹、一杯茶、一籃菜的“六個一”產業,通過各領域專家團隊、引進優質研學團隊、通過文化走親,結合“青山綠水”的生態資源環境,豐富鄉村旅游文化內涵,逐步形成獨具溝溪特色文旅、農旅融合的鄉村振興產業創新發展格局。
徐登富說:“余東村民們一手拿鋤頭、一手拿畫筆,開啟了農民的智慧和藝術天賦,以家鄉的山水、農村的生活為主題,打造鄉土氣息的畫鄉。”在這種理念下,6位草根畫家成為省級民間優秀藝術人才;農民畫走出了產業新天地,中國·余東鄉村美術館即將竣工,村播直播間建設完成,裝飾畫、絲巾、雨傘、手提包、小屏風等四十多個品種衍生產品品味全面提升,余東農民畫文創店、產品設計中心等一大批項目相繼加速推進,余東村和畫家們正搭乘文化振興的高鐵全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