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由網易新聞和毛鋪聯合打造的泛文化IP節目《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 王澍(下)全網開播,知名主持人楊瀾擔綱主持,對話當代著名建筑設計師王澍先生,兩人暢聊當代建筑藝術的和而不同,引發網友熱議。

在節目中,王澍分享了當代建筑討論的核心并非是大家慣常聊到的“傳統和現代的關系”,本質上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系”。四合院是中國建筑中非常具備生態性的高級建筑,這個當屬于中國建筑文化的閃光之處。王澍表示中國建筑師在當下最需要的是求知精神和思考能力,建筑師的批判性精神需要樹立起來。在這個點上,建筑教育變得極為重要,王澍稱,建筑教育實際上是在“重建一種當代中國的本土建筑學“。
“造房子就是造一個世界”,王澍認為建筑師要在這個過于專業化的時代,在建筑中體現對生活的理解和關懷。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建筑師帶有上帝般的權利,因此在建造過程中,王澍主張面對日常生活,去實質性的改善別人的生活。
(一) 本土化與國際化之和
將人文的思考代入到建筑當中,是王澍對現代建筑的一種思考方式。中國的建筑文化,像四合院這個系統,王澍的評價是“非常生態,非常高級,放到今天也是高級得不得了的生活”。
王澍認為四合院比房地產里的大板樓高級得多,之所以后者流行,是大眾在文化認識上存在問題。在他看來,不是用鋼筋混凝土就先進了,鋼筋混凝土是為了解決一次戰爭后重建問題發明的一種廉價、快速,五十年就酥掉的材料,它一點都不高級。 “恰恰相反,我們動不動一棟老房子,故宮已經存在六百年了。” 他提醒到。

東西方建筑理念和認知差異巨大,作為第一個且唯一一個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的中國人,王澍長期以來活躍在建筑第一線,在國際上也肩負著“科普中國建筑文化”的 責任,事實上王澍一直用“匠人”的方式來對待作品,在過往的職業生涯中王澍也與西方建筑師進行過觀點的交鋒,譬如與央視大樓設計師庫哈斯的觀點之爭,王澍認為他設計的“大褲衩”建筑樣式帶來了文化上的混亂。
2012年王澍獲得普利茲克獎之時,曾說自己做出一個決定,要從城市轉向鄉村。王澍認為,中國建筑文化如果還想傳承,唯一的希望就是在鄉村。因此王澍一直在試圖用匠人精神來還原中國建筑文化,傳承中國建筑文化。在他看來,中國鄉村建筑的建造標準是很高的,而且完全符合今天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體系標準。這就是中國建筑的文化,他表示要從這個角度重新認識中國。
王澍還坦言即便獲獎之后,工作室沒有擴張過,也沒有將建筑設計當成一門真正的生意。 “我的工作室在我獲獎的時候,大概不到十個人,到現在為止我的工作室仍然這么大,我沒有說因為我獲獎了,就把我的工作室變成一個兩百人的公司,或者三百人的公司,那不是我追求的。”
(二)叛逆與溫潤之和
“很多人把我的形象傳得比較可怕,同學們聽不懂什么叫后現代主義,老師說你們只要看一下王澍就可以了。”在八九十年代,王澍是前衛先鋒的代表,將后現代主義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導致王澍出現的形象十分叛逆,很多人因此也不敢和他接觸。不過據王澍表達,在2000年后他已經開始變得溫和,這其中王澍的太太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王澍的太太陸文宇也是知名建筑師,1997年,這對伉儷在杭州創辦了“業余建筑工作室”。王澍認為這種從叛逆到溫和的轉變是太太把自己扭轉過來的,太太“對日常生活的體會” 是對王澍有著特別大影響的事情,后來他至少分出一大半精力,開始觀察日常之美。

王澍曾經有七八年的時間什么也沒有做,就是在想通一些問題。生活在這個時代,王澍認為中國人近一百年來在認知方面會有些偏激,人們應當思考未來到底如何能將中國文化回到原本平和的狀態。作為建筑師,他認為在建筑中有不少值得思考的人文角度,比如中國人到底想要什么生活,如何尋回原有生活的價值感,怎么體現文化傳承。
事實上,他認為他所做的如中國美院象山校園這樣的中國建筑設計,有一套自己的語言體系,其中有中國文化背景的新功能和空間類型,算是一個微型城市的規模,可以稱為一場實驗。“其實現在中國的建筑師基本上做的都不是中國建筑,是西洋建筑。不管裝不裝中式大屋頂都是西洋建筑,根本不是中國建筑。”王澍試圖通過自己的方式,為江浙城市提供一個不同版本的模式。
(三)不同時代的建筑師觀念碰撞之和
王澍曾經寫過一篇名為《破碎背后的邏輯,中國當代建筑學的危機》的論文,他列舉了中國建筑學學習中的弊端。事實上這是一個欲望在不斷膨脹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做建筑師,一定要能夠明白中國建筑文化的傳承是什么,同時要慎重對待自己的權利,要很有溫情。真正面對日常生活的建筑師,可以做到用特別簡單的方法,實質性改善別人的生活。

在中國建筑歷史學習中,真正核心的課程是設計課,里面也沒有中國建筑學的系統教育,鮮少有人知道當代中國建筑學是什么。其實王澍認為用中國的皮,里子里卻是西洋貨,是中國現代化建筑的典型狀態。這方面就需要對整個建筑學,包括建筑教育,做出一個深刻的改革:立足在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從這個角度,重新理解中國自己原來的建筑系統。這套系統可以面向未來,也對得起傳統,是屬于本土的一種學習。
王澍的建筑里最有名的就是墻,用各種不同的磚頭砌的瓦爿墻體,這個墻體就是典型的,但是在現場是由工匠來掌握的。王澍認為在創作里還是要展現對生活的理解和關懷,他表示造房子,就是在造一個世界。
“建筑是一個面對整個社會的工作,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建筑教育會讓更多人體會到這樣一種觀念和實踐的精神。”王澍如此談到。
----------------------------------------------------------------------------
《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是網易新聞與毛鋪共同打造的高端泛文化類訪談節目,由知名主持人楊瀾主持,對話文化、財經、科技、健康、教育等領域12位行業翹楚,一起探尋中國“和”文化思想。
網易傳媒隸屬于網易集團,旗下涵蓋行業領先的新聞門戶業務以及移動資訊平臺業務,集中運營網易門戶、網易新聞客戶端、網易公開課等核心內容產品,是“內容消費升級的引領者”。
本次節目聯合出品方毛鋪,正是“和而不同”的代表:毛鋪酒融濃、清、醬三香地標原酒,含多種活性成分,一口喝三香,更有草本漿;毛鋪酒兼容并蓄、品味獨具,蘊含著包容向上、守正創新的文化價值。
東西方建筑的發展與融合中,中國本土建筑學的傳承尤為重要,在現代化里如何能對得起傳統,又能面向未來,是建筑和建筑教育未來必將解決的難題。這與秉承和而不同理念為品牌導向的毛鋪酒一樣,將和文化融入白酒的選料、釀造、制酒之中,以健康生態打造匠心好酒,跨地域融合“濃、清、醬”三種地標原酒只為汲取中國白酒精華,研發兩項核心專利添加苦蕎麥、葛根、枸杞、山楂等五味草本活性成分為身體減負,將三種香型、草本成分經黃金比例調和開創 “一口喝三香 更有草本漿”品質好酒。
和而不同,匠心毛鋪。以和,見自我,見時代,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