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畫一體緣起因由
文藝者,文中之文也。故潘天壽云:“人系性靈智慧之物,生存于宇宙間,不能有質而無文。”
《論語》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其為人之大旨歟 。
此乃文藝之總則,詩、書、畫、印文化之根,文藝演繹之德。吾從事文藝自幼至今近七十年,無不遵循于此、深究于此、演化于此。
受唐·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藝術思想的深刻影響,我幾十年春華秋實地習畫、讀畫、寫畫的時空中,最愛中國傳統古詩,因為詩藝是畫藝的靈魂,蓋詩是畫的造化之本。我繪畫傳統于現代的發揚、發展,大約二分之一的素材粉本源于古詩詞,于是每每畫精品大作前均要讀名人古詩,以期優美意境的掇取,氣象萬千的郁勃,然后下筆有神與化。
在我畫學的同時,我受文人老師沙孟海、陸維釗、余任天、陸儼少、諸樂三、周昌谷、朱金樓等大先生們的感召、熏陶與教育,始終和古詩詞為伴、為吟、為和,古詩詞便是我藝術道路上的大先生和成就之師。
于是我結識了名詩人書法家王漱居、文化學者鄭少梅、當代浙西詞人陸永祥、名詩人陳景超、郭星明,楹聯名人薄松濤等先生為友、為朋、為詩詞之師。我們經幾十年的交往情深,知古詩詞是中國文藝之高峰,其內容之廣博、意境之高遠、文辭之優美、哲理之深奧……是世界文學之巔。于是我選擇了古典名著《千家詩》為范本,作了思考、思索、思想,以運中國書畫美學為引線,並滲入于《千家詩》,以求詩書畫美學的相同性、相應性、相和性、相韻性、相美性。
二﹒詩畫一體“科藝同構”
以我個人的學習體驗,中國的詩詞之律,原本也歸屬于“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理,這是中國《易》學的門徑,并與之詩理、詩式、詩文之理義嘉會。如是詩律、詩韻、詩文均是中國陰陽對立統一《易》學哲學之理與博大精深文理的交融之晶體。詩中那平仄、對仗的交錯和諧而又跌宕起伏的韻律之美,正是中國詩詞最契陰陽對立、和諧和美之道。而中國畫中的開合美、疏密美、虛實美、動靜美、騰潛美、繁簡美、禪道美、幽隱與絢爛美等,正是形神合一也,完全契合中國古詩詞之美學與應用。
鄭竹三 阿彌陀佛寶相

上述吾之論是把中國最博大、偉大、壯闊之詩詞歸入“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美學中去,和繪畫經典美學作比較,可知詩與畫本是同工、同源、同體而同器、同德。如此詩與畫既是文化藝術,在本體上還是科學(“一陰一陽之謂道”即是科藝同構)。故而中國的文藝是以易理科學(大科學)作為支柱,而以文藝作為爛熳之演衍的一門大文化藝術工程。
理趣文華如癢處,麻姑不遣恐難搔[1]。
東坡遺得詩評在,知道王吳藝孰高[2]。
本文欲使詩詞與繪畫的同一品性,以共成“似情麻姑癢處搔”的境界,謹以中國畫道中的藝術大師們,這些能“泄人文中之秘者也”之大藝,作分析與評析,以為詩畫之善美之真、之正也!
馬遠 林和靖圖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

三﹒詩畫一體美學解讀
1.“開合美”
以南宋大畫家馬遠、夏珪之山水畫為例。據美術史記載馬遠、夏珪的畫以人物畫為中心。馬遠之山水畫以人物為中心,而“馬一角”之景是圍繞人物這個中心點而聚集的;夏珪之作仍以人物為中心,而“夏半邊”之景是由人物中心點向四周而放射之。夏珪的畫是以開放而布局,馬遠的畫是以聚合而構成。這便是開合美的畫道,也是夏珪師承馬遠師的藝術拓展。
吳茀之 牡丹圖軸

夏圭 溪口垂釣圖

近現代潘天壽大師之畫,是以占空間開放性構成之,而潘的同道吳茀之先生之畫,則是圍著畫中花卉為中心而舒懷之。這個潘師之開、吳師之合的藝術結構,也似馬遠、夏珪之構成法式。中國詩詞更是常用這個“開合美”而構成之。
2.“疏密美”
以元代四大家中王蒙與倪云林的山水畫為例。王蒙在山水畫中創牛毛皴、解索皴,代表作《青卞隱居圖》、《丹山瀛海圖》等具有林木茂密,峰巒曲折,飛瀑高懸,山路迂回,溪水潺潺,隱士掩映,一派清幽曲徑之美。這是山水繁茂筆墨厚重之密體的中國畫代表之作,是中國美術史上的密體山水畫之高峰。
潘天壽 靈巖澗一角

王蒙 青卞隱居圖吳茀之

倪云林的山水畫,以簡約、高雅、意境空曠深遠而著稱,其重墨法及著色甚少之美與詩意化明凈圖像,乃是疏體山水畫的中國代表性詩畫藝術及藝術家。
董其昌對倪大師有評:“迂翁畫,在勝國時,可稱逸品,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 獨云林古淡天然,米癡后一人而已。”正是:“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鄭板橋)又倪云林早歲詩名大于畫名,后以畫名傳世。
倪瓚 古木竹石圖

3.“繁簡美”
上元老人張風 高士圖

以中國畫的“繁簡”之美而鑒賞之,這個繁之極、繁之厚、繁之筆、繁之墨、繁之精,從美術史而論,最是北宋范華原山水畫是也。
以黃賓虹評論:“范華原(范寬)筆,渾厚華滋,為六法正軌”。“筆墨攢簇,耐人尋味”;“丘壑精深,筆力遒拔,別有一種逸宕之氣,卓犖大雅,正未易幾”。“范華原畫,深墨如夜山,沉郁蒼厚,不為輕秀。”如是可知范華原之山水如“溪山行旅圖”,正是北宋大師們山水畫最具杰出者,其畫厚積千百遍,虛實兼行,故能深厚華滋。
范寬 溪山行旅圖

中國畫的簡約、簡練之美,要數減筆始祖、畫壇瘋子——南宋梁楷。其筆墨之減以“李白行吟圖”、“六祖截竹圖”、“潑墨仙人圖”、“布袋和尚圖”為典型。其“潑墨仙人圖”等畫中大筆飽墨,宣泄而下,形成枯濕濃淡之變,高妙地控墨幻化出幽清墨韻。這是梁楷以極簡而多變筆墨之風,改變了中國畫風的始端。
梁楷 潑墨仙人圖

蓋范華原的極繁、梁楷的極簡是為歷代中國畫大師畫道求繁、求簡的源頭,也為最具典范與高峰,可謂至今無人超越者。
4﹒“虛實美”
中國畫美學中有“密不通風,疏可跑馬”之論,這個“密不通風”即是“實”,“疏可跑馬”是為“虛”。以我的解讀,海上晚清四大家的吳昌碩之花卉畫是以厚實篆籀之筆寫四季花卉,尤以書入畫為寫梅花著稱,有吟“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句。有云: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蒼勁,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這位詩書畫印全才之大師是以大寫意篆籀之筆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成為“后海派”藝術的開山祖及近代中國藝壇承前啟后的一代巨匠。吳昌碩的一方代表作“明月前身”,既是印藝,也是詩藝??芍獏遣T以印學大師、篆書大師、大寫意大師、文藝大師而名揚中外,這是真實功力前無古人的一位筆“實”、印“實”、畫“實”、詩“實”、藝“實”、生命大“實”的杰出藝術巨匠。

吳昌碩 梅花

中國畫有“虛空粉碎”(無法之法)之美,筆者理解即黃賓虹的山水畫善用此法,還有晚清海上四家虛谷大師的山水畫多以“虛空粉碎”法而風格之,這個虛空是實中虛的法寶,可謂極實而極虛的多維演衍。虛空不惟空、不是虛,而是畫家個人大修養與學問及境界,也是胸襟思想宏大的藝術表達!自然虛谷大師的“虛空粉碎”之藝現,他還是一位有道高僧的舒懷。實在筆者解“虛空粉碎”意,乃是“色空一體”的抽象之神。
筆者詩云:“松散成圖力必殫,虛空粉碎墨能安。丹田轉氣終扶正,包裹邊緣一鏡完。”
李公麟 明皇擊球圖(局部)


虛谷 山陰草堂圖
李昭道 春山行旅圖(局部)

顧愷之 女史箴圖(局部)

中國畫有篆書中鋒運筆的技巧,不須敷色即足以生動傳神的表達完美的人物造型。此即畫史所謂之“白描”,是西洋“素描”無法比擬的。宋·李公麟的白描獨步。筆者以為,運篆書中鋒之筆作白描式畫人、山、花,正是以“虛”運“實”的中國藝術表達與獨突之美。篆書中鋒之白描大作,例如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李昭道“春山行旅圖”中山石部分,均為“空鉤無皴”的一門篆書筆象。
5﹒“動靜美”
此則以近代大師徐悲鴻的奔馬圖、黃胄大師的牧驢圖、李可染的牧牛圖、齊白石的蝦圖等自然動態為表述,這是新中國中西融合的一個全新中國畫的面貌,更是畫家情感萬物的造化之新。
徐悲鴻奔馬圖

黃胄牧驢圖

這種動態之美,馬一浮先賢有題畫詩句:“忽然胸中元氣至,懸圃昆侖漫游戲。收得千巖萬壑歸,咫尺堂中煙霧墜。”這種神形兼備的筆墨動態之狀,真是絕妙之!
齊白石蝦蟹圖

李可染牧牛圖

在靜態中國畫中,近現代黃秋園的滿構圖筆墨性與沉著濟眾之山水畫是為代表之一。黃秋園雖為業余畫家,但他能書、能詩、能以博大的胸懷寫傳統于當代,但他又是一位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真正遠離名利,不求聞達,無疑是一位當代以脫俗境界之藝術人生的楷模。李可染大師對黃秋園人與藝有嘆:“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此評正也,至情也!我嘆黃秋園先生于藝是以靜制動的典范。
黃秋園 山水圖

6﹒“色空美”
以我的禪學哲理解讀,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色空”是一體的。
佛學性、禪象中國畫,以我的思解,八大山人朱耷為天下第一。八大山人受董其昌影響,筆墨縱肆,花鳥畫近與徐渭、陳淳,率意簡略,不拘泥細節之形似,以生動靈活的筆觸,傳達物象的神趣…… 八大高格逸品之花鳥畫,源于徐渭、陳淳(青藤、白陽)而能極簡而簡地表達心中的空靈境界與禪境大空白之美,這是“色空一體”的偉大思想家、藝術家。他的“恨鳥”、“孤獨魚”,以及“哭之笑之”的款字,他的思想情緒在這種意到筆不到的寫意畫格里,達到了“悲欣交集”(弘一大師句)的深境。八大山人這種“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色空一體”(筆者美思)之藝術,乃是佛學思想“真空妙有”的形態之塑之相。
朱耷 雙禽圖

朱耷 游魚圖

擔當 山水圖

另一位高僧書畫大師——明代擔當,又名通荷,云南晉寧人。其作品簡潔、奇拙、飄逸、空靈,屬于逸品之類。其山水以水墨見長,以平面構成,以太極循環嵌其流變。擔當和八大一樣,是以藝術傳達禪與道的內涵,給人以凈化心靈而崇高。
明末清初四大高僧開金陵畫派的石谿,他的代表作“山高水長圖”(后人區別石谿與石濤的畫風說:“石谿沉著痛快,以謹嚴勝,石濤排奡縱橫,以奔放勝。”他們用意不同,但用筆則一致也。)此畫有自題五言詩一首,和畫意相輝映。
石谿 山高水長

石濤 云山圖

石谿重新反省師法造化的重要性,為山水畫注入了新的生命。此外他常在畫跋里發表對人生的看法和體驗,用簡單明白的語言,發抒深奧的人生真理,這種“以筆墨作佛事”方式,也是石谿繪畫的另一種重要特色。
如是可知以“色空美”的禪佛之大藝,正是能至詩與畫合,畫與書(書法)合,書與文合的風規自遠。蓋詩畫一體,本是中國文化最高妙的一個載體而永恒。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

德高一步,道高一丈,藝高一層。
古賢都說俗難醫,文德衰時此癥隨。
若欲藝清無別法,平生治本要堅持。
詩畫本一體,一體本同哲。文以載道也!“非盡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開獨造之域。”(清·劉開語)“因君引我看勝處,詩在千山煙雨中。”(宋·張孝祥)
鄭竹三 癸卯正月吉日記于錢塘
注:
宋朝時設有翰林圖畫院。后又以宣和畫院、南宋初年的紹興畫院最為盛。
翰林圖畫院,立有"以太學法補試畫士。考試的方式,更是以″詩題″做″畫題″。有名的如″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亂山藏古寺"、″蝴蝶夢中家萬里″、″竹鎖橋邊賣酒家″。最后一題,大多數畫家,多向酒家上用功夫,惟有第一名(有指為李唐)獨于橋頭叢竹之上,高懸一酒旗。深切地把鎖字隱藏之義表達出來,這考出了畫技也考出了才識……這樣對國畫導入了一種詩畫合一的傳統與建立。
1、麻姑,傳說中的仙女。杜牧詩:“杜詩韓筆愁未讀,似情麻姑癢處搔。”
2、王吳:王維,吳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