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為古印度偉大的宗教家,哲學家,通過多年的沉思默觀,了解到宇宙人生的存在真相,創立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佛教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昭示人人平等的法理;不殺生的佛教沒有引發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戰爭,釋迦牟尼為人類文明和世界和平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近日,上海君道藝術展覽有限公司展出一尊泥金佛像,高25.5cm,赤足金剛跏趺坐于卡墊,頭飾螺發,寬額,兩耳垂肩,頭微傾,眼瞼略俯視,面相慈善莊嚴,表情靜穆柔和。該佛像身著袈裟,右手結觸地印,意為降伏群魔,左手結禪定印;身著通肩式袈裟,邊緣鏨刻精美的紋飾,流暢自然。佛像局部可見玉質,潔白細膩,面容與手臂的肌肉線條顯示張力,給人雄渾莊嚴之感,將釋迦牟尼進入深度禪定前的瞬間表情捕捉得相當入微,與眾多入定唯美的佛陀風格大異其趣。該器整體造型端莊,比例勻稱,工藝精細,為釋迦牟尼造像的典范之作。佛的造像種類繁多,就刻畫不同年齡階段的釋迦來看,此件是釋迦牟尼壯年時期的寫照,成熟的男性面孔,厚實的肩膀以及飽滿結實的手臂。此件藏品為泥金佛像上品,雕刻精細,整體造型寓意吉祥、納財,為收藏佳品。
佛教造像最早大約出現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一二世紀間。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和佛教造像藝術得到了全面發展,到了唐代,中國的佛教造像藝術達到了巔峰。歷代流傳下來的各類佛像,在材質上不僅有金銅佛、石雕石刻佛、木佛,還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紙制的夾佛,而其中又以金銅佛、玉佛最受后人珍視。泥金佛像藝術價值高,皆因存世量稀少,在市場上已屬罕見。海內外藏家則十分重視明釋迦牟尼造像的收藏,佛像作為特殊的藝術形式,雖然它的主旨是為了“表法”,表現佛教的基本追求和理念,彰顯佛教的理想主義精神,但同時也在自覺和不自覺中烙下了深深的世俗社會印痕,蘊藏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神韻,展現出我國古代人民的高尚情操和恢弘理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璀璨奪目的藝術瑰寶,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有了這樣的認識基礎,所以當改革開放帶來我國社會經濟繁榮,而經濟繁榮又激活了藝術品市場之際,佛像藝術品同所有的古代藝術品一樣很快成為人們爭相收藏的對象,并一路猛進,成為當今市場上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