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全國各大城市舉辦了3700多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努力讓非遺活起來、走得遠、傳下去。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一些城市還推出線上活動,讓觀眾在“云”端就能了解和體驗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文化遺產根植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環境,與一個地區的民眾有著天然的歷史、文化和情感聯系,也是每個人身上抹不掉的文化基因。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過去不少與我們息息相關、原汁原味的文化記憶正在漸行漸遠。在有的城市,無論是承載先輩記憶的風俗、傳說,還是手工技藝、音樂藝術等,都面臨著流失乃至失傳的隱憂。經過多年呼吁,如今保護非遺、傳承非遺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不少城市的實踐很有借鑒意義。
讓非遺更好地落地生根,就要讓其融入現代生活,轉化為可以被公眾接受的文化產品。保護和傳承非遺,如果只是依靠少數非遺傳承人的努力,作用和影響始終是有限的,只有人人都成為非遺的關注者、傳承者和實踐者,非遺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如今,“余杭紙傘”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文化符號,就是傳統工藝與文化產業結合,融入現代生活的范例。這些年,當地通過“FROM 余杭”品牌項目,將“余杭紙傘”這一傳統工藝重新設計研發,并在米蘭設計周上展出,同時帶動了余杭的竹、清水絲綿、滾燈等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使這些傳統工藝不僅走進了現代人的生活,還走向了世界。
讓非遺更好地落地生根,要致力于挖掘其文化價值,為城市建設、社區營造、文明養成提供營養。比如,“送大暑船”是浙江臺州市椒江區一帶的傳統民俗文化,寄托了人們祈求漁業生產豐稔、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傳統村居生活空間被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生活也受到沖擊。當地通過挖掘“送大暑船”為代表的民俗活動的時代價值,深化鄰里關系、社區關系,探索傳統文化與基層社會治理融合發展,既實現了活態保護,發揮了一定社會功能,也增強了城市文化底蘊。
讓非遺更好地落地生根,還應走文化遺產與旅游等深度融合之路。城市盡管各具風貌,但人文古跡總是承載歷史,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浙江紹興安昌古鎮打造的“非遺嘉年華”就是將非遺與旅游相結合的嘗試。安昌古鎮通過這項活動,促進了古老技藝、水鄉美食、地方戲曲等傳統非遺與時尚的交會,憑借原汁原味的水鄉風情,傳承厚重樸實的文化傳統,成功實現了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保護理念,成為年輕游客的“網紅”打卡地,打造出具有江南風味的文化空間。
非遺承載著城市的歷史,維系著文化的認同。對于不同的城市而言,正是文化差別,鑄就了不同的生活空間和城市性格,賦予了獨特的城市風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要讓那些在歲月深處閃耀的非遺,在日常生活中重新綻放光芒,成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文化標識。如此,才能涵養出一座城市更深厚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