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通人——經世視野下的沈曾植
展覽地點: 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四樓書畫館C
展覽時間: 2024年4月16日—6月30日
沈曾植(1850—1922)是浙江嘉興人。光緒六年(1880),清廷與俄國就歸還伊犁問題重新談判,對邊事的焦慮體現在當年的會試策論中,即以“問北徼事”為題。這一年,沈曾植參加會試,主考官翁同龢(1830—1904)閱其卷后極為賞識,批:“觀五策,于許書最熟,而于朔方事,歷歷如數掌紋,淹博無匹。合二三場觀,知小學、地輿、經史無不淹貫,洵是通人。”
如何理解這個“通”——是我們想通過對這樣一個晚清人物的個案研究來討論的主題。沈曾植是學者型官員,也是傳統的士人。他中進士后,歷任刑部主事、江西按察使、安徽提學使,署安徽布政使、護理巡撫等,宣統二年(1910)辭官歸里。清亡后,沈曾植雖以遺老身份居上海,但卻活躍在最前沿的國際學術舞臺上。
如果說,乾嘉時代的學問視野,仍不出傳統中國的經史子集,那么道咸以后的學問卻以超越傳統史地與文獻甚至語言研究為時尚。沈曾植于經、史、詩詞、音韻訓詁、西北與南洋地理、佛、道、醫、古代刑律、版本目錄、金石書畫、樂律等無不精通,被譽為 “同光朝第一大師”。我們今天來看他的“通”,有橫跨涉略之廣,也暗含其治學之敏銳及方法之通融,更有其通儒、釋、道于一體,在義理上企圖建構一個圓融世界的努力,使其與這新世界大門已然打開的變革時代產生血脈的關聯。
浙江省博物館1957年接受沈氏后人捐贈,涉及稿本、批校題跋本等古籍碑帖、書畫、拓片、沈門往來詩箋信札、海日樓藏簡等。本次展覽的五個單元,分別為“刑律”“輿地”“佛學”“詩文”“碑帖”,希望能多角度呈現沈曾植的學術人生,一探其“通”,進而使今天的人們更好地理解他在面對晚清內憂外患之衰世時無可奈何的悲憤與消沉,以及如何尋找經世路途來直面傳統向近代的轉變。這對于在今天學科劃分愈趨細化的背景下,我們重新認識二十世紀初的學術史和思想史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