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記者獲悉,日前,由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研究報告(2010)》顯示,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藝術品市場也在迅速發生深刻的變化,可以說,正處于重大的轉型期。
《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是由文化部相關部門發布的、成系列化的具有政策性導向的研究報告,由我國著名藝術品市場研究專家西沐統籌并主筆。《白皮書》從6個方面全面、系統而又深入地探討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態勢,闡述并揭示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結構面臨著深刻的變化,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重大轉型已經全面展開。
2010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創下了年成交額約為586億元人民幣的新紀錄,僅秋拍的成交額就達380億元人民幣之多,與2009年的225億元人民幣的成交額相比又超出了150%的增幅,遠高于其他經濟門類的增幅和漲勢。《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研究報告(2010)》指出,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會持續向好,藝術品拍賣成交額會站在700億元人民幣的大關上,中國藝術品市場總規模將達到3600億人民幣。目前,我國參與文物收藏的人數已近億。國內的文物收藏熱潮還向全球擴散。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重大轉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藝術品市場在世界藝術品市場的地位迅速提升并得以鞏固。在國運的牽引與巨大消費能力的推動下,大中華圈的文化認同感進一步增強,北京作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的地位正在浮出。同時,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國際化與國際藝術品市場中國化的進程的推進,北京作為世界藝術品市場中心之一的格局正在不斷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亞洲藝術品市場整合能力增強為契機,逐步形成以香港為前沿、以北京為中心的世界藝術品市場新的增長極。
2.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育與壯大,在中國資本市場迅速發展的態勢下,中國藝術品資本在不斷壯大與積累,并在此基礎上,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展不斷泛生與發育。以誠信體系為核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體系的建設越來越受到關注,秩序化、規范化運作的觀念與認識須有相應的體系與體制來保障已初步成為共識。
隨著收藏規模與參與人數的不斷擴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收藏文化不斷地形成與發展,收藏正在由雅好研究、鑒賞投資,逐步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化時尚,文化成為一種新的品牌資源。圍繞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四大瓶頸而展開的攻堅會有進一步的深入進展。分別是:以資產評估及資產化為核心的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育與發展不斷有所突破;以征信體系為核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誠信體系的建設已引起廣泛的重視與關注;以市場主體的發育與發展為核心的市場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已逐步地納入到各級政府的議事視野,其中,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以審美文化重建為核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環境建設也日益引起學界、政府及藏界的熱議與關注,如何構建既充分體現本民族審美趣向又與面向世界的審美文化體系同步的市場發展體系,已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熱點問題之一。
3.中國藝術品市場表現出了與以往中國藝術品市場不同的特點,具體而言:
第一,在收藏人群方面,它面對的大多是年輕的成功人士,具有時尚化的審美趣向;一方面,他們在社會上獲取了令人尊敬而艷羨的地位,在物質上得到滿足后開始追求精神的消費。在諸多的精神產品中,書畫藝術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精粹,也最能彰顯一個人的文化品位、素養和藝術內涵,故而受到年輕成功人士的青睞。當然,這些年輕的成功人士在收藏藝術品的同時,并非只是將其當作包裝自我形象的招牌,恰恰相反,他們年輕的特質與緊跟潮流的思維決定了他們具有時尚化的審美取向,具有良好的美學陶養,對藝術品內在的文化藝術底蘊有著獨到的眼光與見解。因此,他們也用手中一部分閑置的資金將收藏的藝術品用于投資活動,易于獲得投資領域的成功。
第二,在投資構成方面,資金的構成大多數以投資資金為主體而非禮品市場資金占主體。傳統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消費與收藏大多體現于禮品的消費水平與能力。禮品市場是建立在尋租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辦事目的而選擇以名氣大小排列出的不同層次的作品,造成了中國藝術品市場消費通道的單一、脆弱的局面。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新一輪行情中,以投資資金為主體的格局正在顛覆禮品市場資金占主體所造成的缺陷與弊端,使藝術品成為一種重要的投資渠道與工具,中國藝術品投資而非投機的時代已逐步到來。
第三,在作品走向方面,藝術作品大多在美術館所、機構甚或是個人空間中收藏,而不是大量地懸浮于市場的中間環節。中國藝術品市場是“創作—展覽—批評—市場—收藏”的發展鏈條,鏈條的起點是藝術品的生產者,而終端就是藝術品的消費者。市場交易的繁榮最終是以終端消費量作為基礎,流通兌現是打通和整合整個價值鏈的核心所在。但是,傳統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的大部分買家的資本不是來自收藏這個終端環節,而是集中于市場流通這個中間環節。這就勢必導致了投機、炒作現象的泛濫。藝術品無法在市場終端及時沉淀與消化,在流通中囤積升值、借機拋售成為其主要特征。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新一輪行情打破了這一終端缺位的局限,理性的思維促使藝術品不再大量地懸浮于市場的中間環節,而是被收藏于藝術機構或個人,有效地遏制了非理性的炒作行為,使市場的發展更加規范化。
第四,在文化認同方面,新一輪發展行情中的藝術品較傳統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的作品更具大眾性,認知面較為廣泛,接受度高。如果說大家在傳統中國藝術品市場時期對藝術品的文化及藝術價值還存有懷疑的話,那么,新一輪行情時期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則扭轉了人們的這一想法。新一輪行情中的藝術品市場飽經歷練之后,少了些胡鬧,多了些理性;少了些虛假,多了些真實;少了些欺騙,多了些誠信。藝術品重新找到了其自身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大眾對藝術品投資與收藏由懷疑轉向認可,由模糊轉為清晰,由惶恐轉為自信,從而擴大了對藝術品特性的認知面,提高了接受度,在收藏與投資中尋找文化認同,已成為大眾重建藝術精神家園的主要手段。
第五,在國際化方面,新一輪行情下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的作品的國際化程度高。由于藝術經濟與資本理念等關系,在資本的支撐下,藝術作品的價值易于被西方市場所認可。不僅是中國買家,而且是西方很多買家都傾向于購藏中國藝術品。中國藝術品頻頻在世界藝術品拍賣市場中獲得很高的成交量與成交額。
《白皮書》主筆西沐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轉型中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市場波動的內在邏輯,其中最為根本的是投入資本的認知偏好與價值判斷,所以中國藝術品市場波動的表面,隱含著的是在積極尋找的一種可以用來支撐的市場支點,這種支撐與支點不是別的,而是資本的一種信心。而信心的背后卻是對于收益的評判,這種收益除了經濟利益外,當然也不乏精神的、文化的與社會的,其核心不外乎是我們反復強調的所謂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