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意義上的版畫,在中國的開始是晚近的事情。雖然中國傳統的雕版印刷曾經取得過精致高雅的成就,但是因為多數是作為圖書的插圖而創作,因此一般從屬于文字,不具備創作的獨立性。而20世紀以來引進中國的新興版畫,始自德國,流傳于英、法、俄、美、日各國。
創意、畫稿、刻版和拓印有藝術家一人完成,具有極強的獨立性,被稱作“創作版畫”。魯迅在1931年的《木刻紀程·小引》中說:“中國木刻圖畫,從唐到明,曾經有過很體面的歷史。但現在新的木刻,卻和歷史不相干。先的木刻,是受了歐洲的創作木刻的影響的。創作木刻的介紹,始于‘朝華社’,那出版的‘藝苑朝華’四本,卻頗引起了青年學徒的注意。到一九三一年夏,在上海遂有了中國最初的木刻講習所。”
1931年魯迅在上海的長春路開辦“木刻講習會“以后,新興版畫運動開始發端,在上海先后成立了“上海一八藝社”、“野風畫會”、“春地美術研究所”、“MK木刻研究會“等,一批左翼青年從事新興木刻的創作,如江豐、陳鐵耕、黃新波、李樺、力群等,他們在日后都成為了新興版畫創作的中堅力量,用自己的刻刀表現社會,表現人生,面對民族的苦難和社會的不公,發出了雷鳴般的吼聲。同時又因為版畫簡便易行、可以無限復制的特點,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國內戰爭時期,都成為最有力的宣傳武器,因此成為最普遍采用的藝術形式。魯迅培養的星星之火,終于形成了燎原之勢。
從1931年的“木刻講習會“開辦以來,時間已經過去了八十年。在這八十年中,從新興版畫中發展成長起來的版畫成為革命的中國之新藝術,而這和魯迅先生當初的引進和大力倡導有著極大的關系。 今年恰逢魯迅誕辰130周年和新興木刻運動80周年,我們策劃此次版畫展,集各方之力,展示80年間新興版畫在中國從萌芽到發展各個時期的經典作品180余幅,按照時間順序分1931-1949,1949-1978、1978-2011三個階段,分別在三個展廳進行展示,作品在每一個時間主題下按照創作主題進行陳列,力圖使觀眾從此次展覽中,了解新興版畫在中國發端、發展壯大以及當代版畫藝術的面貌,了解版畫語言在這80年間的持續發展變化。
展覽時間:2011.09.06——2011.09.16
展覽地點:上海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