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新社先生是河南省近年來較活躍的一位中年書法家。他習書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勤奮執著,雖已年屆知天命,仍日日臨池,絕不馬虎懈怠;二是進步神速,由于勤奮,且得名師指點,故其書法進步神速,隔一段不見,他的書法就會有新的面貌。令人刮目相看;再一點是他的路子很寬,取法很廣,不僅楷、行、隸兼之,而且于小字之外,尤善大字書法。

大字古稱“署書”、“榜書”、“擘窠書”,多用于題書匾額,最早用篆書,后來多用隸書、楷書,稱“擘窠大字”。關于“擘窠”之義,歷來有多種理解,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寫字的位置劃出格子。楷書題榜而取其停勻,當然就得畫格子了。新社的大字與古代的擘窠書略有不同。多是一兩個字,用行書或者草書寫,因此不要畫格子,而在信筆的揮灑中表現黑白分割和空間布局以及千變萬化的筆勢墨趣。
康有為說:“榜書”自古為難,且難有五:“一曰執筆不同,二曰運管不習,三曰立身驟變,四曰臨仿難周,五曰筆毫難精。”寫大字在執筆、運筆、身法、工具等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和寫一般的字絕不相同,在書法中也是一項專門的技巧,不是誰都能寫好的。
新社習大字非止一年,他重要以米書為范本,用筆精準很鷙,筆沉墨實,成竹在胸,一氣呵成。從起筆到收筆,氣血貫注,力送筆尖。其中用筆的轉換起止,虛實提按,墨色的濃淡枯潤,漲渴飛白,既有章法,又能極盡變化之能事。
啟功先生認為:結字千古不易,用筆因時相傳。也就是說,就書法技法而言,結體比用筆更重要。啟功先生的理論用在大字書法上應該說更為確切。古人說大字難于結密無間。不能結密無間,則勢必凋疏、究其原因,一則間架之開合不能自如,一則用筆之力度稍欠樸厚。故此問題涉及用筆結體兩個方面。新社的大字于結體方面非常講究,他以米書為底本,又參以顏真卿筆法和隸書古厚的意趣,用筆豐滿恣肆、醇厚磅礴,酐暢淋漓,結體上間架開張,縱斂有度,主筆突出,主次分明,所以在整體上給人以豐滿醇厚的印象。
當然,再高明的書法家,也不可能幅幅都是精品,尤其是寫大字,難度更大,由于主客觀的種種原因,有時在胸中醞釀有布白字勢,自己覺得不錯,可是落到紙上卻大失其趣。然而新社是一個創作態度十分認真的書法家,如自己覺得不滿意,絕不拿出來示人。有時為了寫一張滿意的大字,甚至要寫廢幾十張紙。故新社的大字,雖不能說幅幅都是精品,但大體上都能站得住,每幅都能體現作者的經營構思和藝術匠心,而很少見那些懈怠應景之作。
觀新社大字,如飲醇醪,是消胸中塊壘。吟詩一首,聊為助興:勢如驚豹搏飛鹿,列缺豐隆馳玉轂。新社等閑吐彩云,胸中自有墨千斛。
李新社簡介:
李新社,男,1954年出生,河南省沈丘縣人,本科學歷,高級政工師、國家干部,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東方書畫研究院副院長、漢風美術館館長。
李新社書法師從著名書法家張海先生,同時求教于其他諸多書法家,并參加了中國書協培訓中心函授學習兩年,書法造詣頗深。楷、隸、魏、行、草書皆善。諸體中又以行草書為最佳,用筆沉穩流暢、正側兼施、變化豐富,不拘一格,既能守住規矩,又能靈活變通。作品先后入展全國第四屆、第五屆楹聯展、第八屆書法篆刻展等。輯入《第四屆全國楹聯書法大展作品集》、《第五屆全國楹聯書法大展作品集》、《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作品集》等20余部書畫集,并多次在《中國書畫報》、《藝術家報》、《書法導報》、《中國書法》、《文化時報》等多家報刊上發表。曾榮獲中國書協培訓中心學員教學匯報展優秀獎和三等獎、世界華人藝術展佳作獎、國際書法賽三等獎、慶祝建軍50周年全國書法大賽優秀獎、河南省百縣書法聯展獲獎作者等。被授予“中國東方杰出藝術家”、“世界華人藝術人才”、“二十世紀中國書畫名匠”等稱號。出版有《李新社書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