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搗練圖
書畫鑒定主要是根據什么呢?我把它歸納為五項,一個按,首先打開一件作品,看的是寫在張上還是畫在絹子或者是綾子上的,這是要判別一個作品的材質,材質是有時代性的。東晉的紙和隋唐的紙不一樣,要是一個人說這個是王羲之的,你一看這個紙有30多公分高,其實那個時候沒有這樣的紙,近代的紙就是26公分高,到了唐代有李白的作品,我們故宮也有李白的作品,還有杜牧的詩,你看了以后會發現,那些書畫的紙是27—28公分,人家說這是李白的,你一看這個紙,就知道是不是真的,這就是材質的時代性。比如說綾子,前兩天工美拍賣時大家都瘋了,其實綾子也有時代性,一個是明末清初,還有吳昌碩的時候,這兩個階段使用綾子是時髦的,除了這兩個階段的以外就很少用了,所以它的時代特點特別的突出,材質是有時代性的。
另外裝裱也有時代性。是明代的,還是清朝早期或者是清代中期,甚至是清代晚期的裝裱都不一樣,尤其表現在宮廷上面的。比如說乾隆和嘉慶的裝裱就和道光和慈禧時候的裝裱不一樣,民國的裝裱和清代的裝裱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甚至裝裱也有地域性,比如說北京和蘇滬的裝裱不一樣。那么你就要來了解,了解以后就可以運用到鑒定工作當中。
看完了紙和絹啊,再看寫的什么,畫的什么,畫的圖是有時代的,寫的文字也有時代,為什么呢?比如說這個女孩穿一個紅的夾克,我們倒退30年,這種衣服是沒有人穿的。我們在初中的時候男孩子最時髦的裝束就是警藍,穿一個塑料鞋,那個時候就是這樣。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
文字時代是由文字而產生的時代特征。比如說人家說是趙孟頫的畫,你一看是唐人的,你不用懂就說是假的,因為在元朝的時候元人是寫自己的詩,自己的畫上都是提自己的詩,趙孟頫尤其討厭宋人的。什么時候文人開始畫唐人詩呢?是明代中期以后。這樣時代就有了,所以這是有時代性的。你在上面寫一個唐詩。
還有避諱字的問題,我們看米芾的《離騷經》,再看一下經里面有宋代皇帝的諱,一個時代的人都會避諱皇帝的名字,如果沒有避諱那么這個時代性就出來了,沒有避諱就不對了。再一看書法的風格是明代的,你結合其他的信息判斷就能看出了。比如說雍正時期,雍正說“我最尊孔丘”,以往沒有人避諱,但是雍正避諱了,如果需要寫“丘”字都要變“邱”。有一個老總讓我看清代初年的字,我一看說這個人是康熙年間死的,詩文里面的字不對,這是雍正年間的人弄的,因為在雍正時候才開始這個字的避諱,不可能是康熙時死的人寫的字,因為他不會對這個字避諱,所以通過避諱字就把問題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