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美國電影界有一個著名的“金酸梅”獎,每年頒發給備受劣評的電影。而在蛇年開年,成都商報藝周版約訪了國內藝術圈的著名批評家,做了一件與之類似卻不盡相同的事情———說它類似,是因為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報道總是對各種藝術展覽、藝術家充滿溢美之詞,卻難以讓藝術批評家發聲,我們希望能為所有人呈現藝術的兩面,敢于批評假丑惡;說它不同,是因為批評只是手段并非目的,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著名藝術批評家之口,來反思中國藝術圈特別是當代藝術圈的現狀。我們希望,中國的藝術能夠在理性的批評聲中,大步向前。
作為藝術批評家,總是藝術圈內最常發言、最敢于說話、最善于進行專業觀察的一群人,但因為題材相對敏感,在成都商報記者進行群訪和約稿的過程中,十余名國內著名藝術批評家中僅僅有不到一半的人愿意公開對此發言。然而,無論說與不說,都已經成為一個既定的事實,沉默,也成為了中國藝術圈現狀的一種呈現。
最終,有五位藝術批評家犀利發聲,還有一位藝術批評家親自撰文,他寫道:2012年是當代藝術圈青黃不接的一年。
謹以這組文章,獻給中國藝術圈。
歡迎對號入座。
藝術批評家同題問答
1、您覺得2012年或者目前藝術圈(國內和國外)最差、最糟糕(或者最不能忍受)的作品或者一件事,甚至一種現象是什么?
2、為何覺得它糟糕?對藝術圈產生了哪些影響?
3、藝術該何去何從,藝術圈如何能變得更好?
4、請您向藝術圈提一個一直困惑您的問題或者您最想問的問題。
陳默:
最糟糕的是新疆雙年展
1、我覺得2012年國內藝術圈最糟糕的一件事是新疆雙年展,在業內影響很糟糕。
2、該“雙年展”沒有按照基本的學術原則行事,展覽搞得不倫不類,成了大雜燴。辱沒了雙年展的學術尊嚴。在這樣的展覽中,應該把學者放在前面。在展覽上,五花八門什么都有,許多著名的藝術家被拉去墊背。我曾參加過2011年的成都雙年展,成都在這方面要做得好得多,尊重了策展人的學術權力,遵循的是國際策展人原則。
3、今年自然是去年的延續,不僅是時間概念,也包括社會的、人文的、藝術的。
4、在藝術與社會、產業發展的可能性中,是優先尊重藝術,還是以尊重其他優先?
管郁達:
藝術家怕失去得到的東西
1、網絡上那些無休止的謾罵。
2、這些年,像微博這樣的平臺給了人們表達意見的機會,有些人把網絡這種公共平臺當成泄私憤的地方,攻擊某一個地區畫派藝術家等等。這是去年我對于中國的當代藝術感到很失望的一點。
3、中國當代藝術這20年,在硬件方面有了發展,比如拍賣、市場等等,但是我覺得我們應該有更多更有意思的藝術家。會更好嗎?可能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我只是希望它不太壞就行了。好具體是什么?是藝術品價格上漲?還是藝術市場的虛假繁榮?
4、前段時間,我在微博上發了一組老一輩藝術家的照片,我覺得那種美,那種樸素,是現在這種快節奏的時代已經消失的。我覺得這個時代太快,有的東西慢不下來了。藝術,就是要創造一種有尊嚴的生活方式。我一直搞不懂,現在的人什么都有,也有人愿意出高價購買藝術品,而在20多年前,物質沒有現在這么好,但那卻是一個藝術的黃金時代。我越來越覺得,現在的藝術家怕失去得到的東西。西方一些國家的生活水平很高,物質并未影響他們的創造力。這是我的一個困惑。
聞松:
很多研究者和評論家失語
1、2012年,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資本、操守和原創。
2、可以這樣具體闡述:第一,資本越來越肆無忌憚地進入當代藝術圈,并且掌握話語權,主導了藝術家的創作動力和方向,也導致了很多研究者和評論家失語。第二,學術操守。當下,大多數當代藝術研究者和批評家限于眼力或者利益關系,不能對當代藝術內在現象發出對這個時代負責任的話語,更有甚者成為了資本炒作的幫兇,這是讓人遺憾的一件事。目前,藝術圈只有極少的批評家才能發出正義的聲音,這跟許多批評家與利益掛鉤有關系。第三,國內當代藝術原創性太少,最近幾年一些藝術家出國看展覽、買國內沒有出版的書籍、接觸國外最新的藝術,然后帶回國內進行一些變動甚至山寨。
3、現在的國內藝術圈,如果有實質性的大突破是不太現實的,藝術圈應該多一點理想主義和深入研究的精神。在這個年代,不是靠情感的發泄,靠生猛的形態以及取媚資本市場的行畫甚至裝瘋賣傻就能在美術史上留下一些痕跡,這是要和思維結合的時代。藝術圈的好與壞最終要歸結到作品。
4、 趨利雖然是一種人性本能,但是無論是藝術家還是批評家都應該以足夠強大的一種張力來擺脫這樣一種淺薄,所以,我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擺脫趨利的勢態?歷史早已證明,杰出的藝術家總是能夠以足夠強大的精神張力和實踐能力擺脫淺薄與媚俗,釋放出人性的魅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