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9日下午,“中國古代藝術精品展”在北京市十五中博物館開幕,展出多件清代皇室瓷器精品及東漢、西夏時期木板繪畫、西夏麻紙佛教繪畫。
此次展出的藏品均由中國著名藝術家楊云祥和韓國著名收藏家樸燦先生所提供。展覽中除罕見的清朝皇家專用瓷器外,東漢、西夏時期的木板畫、麻紙佛教繪畫也令人刮目。
據藏家和有關主辦人介紹:這批清代皇家瓷器都是從康熙朝以后的雍正、乾隆時期宮廷專用藝術瓷,尤其是乾隆彩黃描金花卉紋鹿頭樽高51厘米、乾隆 青花花卉紋六方瓶高70厘米,它們器型碩大、工序復雜;清 乾隆 掐絲琺瑯彩松石開光花鳥紋八方瓶、清 乾隆 掐絲琺瑯彩松石開光花鳥紋六方瓶精美之極,其制作難度前無古人而大氣典雅,清 乾隆 粉紅底開光花鳥鏤空瓷燈則玲瓏剔透、清 乾隆 琺瑯彩描金堆花纏枝蓮花紋雙耳瓶金碧輝煌;其它的精品瓷器也美妙無比,它們的制作程序都是由宮廷造辦處經過諸多遍設計后再經有關官員審批罷才報皇帝御批,然后再由官窯工匠們不斷地燒制后方可挑選極少幾件完美無瑕的精品留下;它們的制作工藝流程繁多及物質成本也相當地高,其材料的昂貴程度是今天的仿制者也望塵莫及的。
東漢、西夏的木板繪畫(含附在繪畫下方的書法)是中國西部出土的,許多木板繪畫的藝術價值相當高,書法內容多數是佛教的偈語。繪畫全是用毛筆寫意性線條和簡單覆彩而完成,題材涉及佛教(如飛天等)、政府官員的儀式及民眾生活之具體;書法則是漸變的草、隸或是章草演變過渡階段的字形,字的結體生動,疏密有度、錯落有致。漢代的繪畫古拙感較強,西夏的繪畫則顯得有點粗狂但線條流暢,表現了神秘而浪漫的佛教圖樣。由于這些木板畫是農民無意之中在沙漠洞窟里發現的,因西域氣候干燥少雨,洞窟里光線較弱,木板又被沙塵覆蓋,所以它才保存得比較完好。
經清理后,木板繪畫的視覺效果呈現出來,它是在一層白色涂料的底子上直接描繪的,絕大部分都覆有淡彩,今天看起來色彩依然鮮艷,畫面沒有任何底稿的痕跡,完全是一氣呵成的效果。
藏家在介紹時指出:目前這批極具文物價值的木板繪畫尚未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處于散落民間的狀態,他們通過不斷地搶救性收集已藏千余件木版畫作品。而今,他們正通過自己的努力,力求使國家相關部門能夠認識到這批作品的歷史價值,而對其進行鑒定、保管與研究,使擁有歷史價值的文物不至于湮沒消失。他們表示:當國家認可這些文物的價值之時,他們會將作品會向國家進行恰當方式的捐獻,使它們得到適宜利于中國文化的大用處。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到 2014年4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