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感激流—通向語言的繪畫
策展人:戴卓群
藝術家:陳彧君,段建宇,耿旖旎,侯勇,黃宇興,吉磊,賈藹力,李青,劉唯艱,馬文婷,秦琦,仇曉飛,申亮,沈曄,宋元元,唐永祥,屠宏濤,謝南星,謝其,翟倞,詹翀,鄭文昕
開幕:2016.05.08 3:00pm
時間:2016.05.08-2016.05.18
主辦:今日美術館
贊助:哇棒移動傳媒集團
地點:今日美術館二號館
展覽前言
西方繪畫的主體歷史經驗,從早期服務于神和宗教,中世紀之后逐漸轉變為服務宮廷與貴族,到十八世紀后開始面向人與自然,民主化、自由與個人主義,雖然繪畫的語言與風格自覺隱現,但繪畫的對象和內容自始至終處于繪畫的外部。現代主義革命所帶來的成果,是將繪畫本身變成了繪畫的對象,將繪畫導向了自身的內部。自印象派之后,表現主義、立體派、抽象派、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新具象、新表現…乃至超越繪畫、反對繪畫,繪畫革命所導向的,不是得出繪畫已死的論斷,而是繪畫自身的解放,是關于繪畫的繪畫,繪畫自身成為繪畫的對象。中國繪畫傳統亦有相似的進路,但是在元明文人畫鼎革之后歷史性地走向了衰敗之路,如同中國歷史自身晚到的現代性。
繪畫存在于語言之中,也只有在語言的建構中,事物原本被遮蔽、不可見乃至不可理解的東西顯現出來。繪畫通過語言將真實對象予以分析、分解,然后重新給予新結構、新內涵,這種沒有確切意義和充滿不確定性的形而上學活動,使得繪畫在與其客體以及時空之間產生新意,其意涵遠高于原初對象一般的可理解性。
創作或行動在當下的繪畫語境中,已然不再是再現事物直觀可視的具體形象,不是為了模擬實在對象,而是為了讓我們發展對事物的理解和思考。規定藝術意義的并非客觀對象自身的屬性,而是通過繪畫語言的建構,賦予物像的增益,可以說,是語言創造作品,或者更進一步說,只有語言才是作品的靈魂。繪畫的語言方式使對象之間的關系和并存不再是純粹偶然的結果,繪畫亦不再體現恒定的、有限的、“真實的”意義,而是不知窮盡地努力去創造新的形式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