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文聯黨組原書記、河北省文聯原副主席、曾著有《書法美學詹言》等著作。
古人云:“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秀才者,知識分子也。他們讀書多,見識廣,喜究理,善推求,必然胸藏富贍。然像諸葛孔明,“未出茅廬,定三分天下”者,有幾人耶!而今不同了,社會進步到網絡時代,國內外新聞、插花式廣告、社會間雜事、朋友圈動向,一機在手,一網打盡。少斌先生與我多交往于省直,相識時間不長,接觸也不多。是結為微友后,發來的信息和作品照片,令我刮目相看,并心生敬重和佩服。這也許即“一見鐘情”,情于書法藝術之中吧。
我欣賞先生的作品,其中橫披《君子萬年》、《禪茶一味》,大幅《觀滄海》等很有代表性。有的隸體老道,有的碑味濃厚,有的草意芬芳。這些作品點畫厚實、線條勁道、結體充分利用了聚散、收放、正欹、虛實等多種矛盾關系,使作品味厚、氣古、趣雅、韻濃。再加上布局錯落、墨法考究。不同筆法的運用,不同書體的嫁接,不同墨色的交換,融為一體,自然天成。欣賞這些作品是一種藝術享受。其實處似鐵塔立地,其虛處如搖曳春風;其端莊若似佛陀禪定,其稚拙如童孩熊行;其氣勢似高山瀑布,其姿態如少女輕盈。使我愛不釋手,久讀不厭。
常言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書法恐不盡如此,往往是一輩子的事。少斌先生方愈耳順即成就斐然,何故?我想是“天道酬勤”使然。
勤者一:遍臨名帖。篆書的《毛公鼎》、《散氏盤》、《嶧山刻石》、《袁安碑》、《吳讓之篆書》、《吳昌碩篆書》、《郭店楚墓竹簡》;隸書的《曹全碑》、《張遷碑》、《石門頌》、《好大王碑》;楷書的《顏勤禮碑》、《自書告身帖》、《始平公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行草書的《東漢魏晉章草精選》、《集王羲之字圣教序》、《智永千字文》、《王羲之十七帖》、《大觀帖》、《王獻之墨跡選》、《張旭古詩四帖》、《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懷素四十二章經》、《解縉狂草千字文》、《董其昌晝錦堂記》等,先生都曾精心臨摩。取法乎上,從名家那里汲取營養。他以“勤”的“笨”功夫,走了一條習書的必經之路。他的字下筆有由,方至精彩紛呈。
足,不停步,常學常新。他以六旬以上高齡,往反于京石之間,兩度攻讀高級書法研究班,師從胡抗美等導師深造。在朋友間,在筆會上,他悉心觀看別人的書寫過程,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自學、師授、交流是解密書法玄奧的法寶,是攀登書法高峰的階梯。然前提是胸襟豁達,不恥下問。若自視清高,滿于現狀,或故步自封,雄視天下,何談進步?生有終,藝無涯。活到老學到老,對于習書者有更重要的意義。少斌先生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勤者三:深研書理。理論是實踐的總結,也是再實踐的向導。習書與研究書法理論相結合,使習書過程變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深化過程。從理論的高度俯視技法,可以舉一反三,一通百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習書的有效途徑。少斌先生在習書過程中不僅寫出《圣教序臨習體會》、《十七帖臨習體會》、《古詩四帖臨習體會》、《自敘帖臨習體會》,還撰寫了《書法筆法要點》、《書法臨創轉換》、《榜書寫法探討》、《行草書章法新論》,進而撰寫了對書法有指向意義的《書法的魅力與欣賞》、《書法審美》、《書風的演化與當前書法審美》、《論書法繼承與創新》等理論專著。理論的升華為先生的書法創作安裝了放飛的翅膀,助力其在書法的自由王國里翱翔。
勤者四:苦練外功。書法和其它藝術一樣,技法是基礎,是解決形質的手段。再提高層次,功夫在書外。書法史是中國文字的演變史,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中國文化蘊藏于國學。國學中的哲理和審美觀念是書法審美的最高體現。少斌先生于國學于書法姊妹藝術詩詞下了很大功夫。他在刻苦研究的基礎上,寫出了《國學原來是這樣》、《飽餐國學盛宴》、《弘揚國學重在明德》、《宋詞,我們精神的救贖者》、《元曲與生活》、《書法與詩詞的關聯性》、《楹聯的編撰與書寫》等著作。書法的藝術品質是表情達意,書法作品的內涵不僅表現于書寫形式,還要體現在作品文本。“書如其人”,書法是書者情操、學養,胸懷的外化。少斌先生以國學支撐書法,可謂登高望遠。
先生深悟,勤須在手上,技法純熟,手感精微,方能心到手到。而更重要的是勤在心上,只有心到手不到而無手到心不到者。故此,先生在字里字外用心良苦。老天沒有辜負這個勤人。先生的書法非常可觀矣。我祝賀他銳氣不減,書法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