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現與研究簡史
自瑞典學者安特生發現馬家窯文化以來,在對馬家窯文化研究的過程中不少學者付出了許多努力,回顧探索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創階段(20世紀50年代以前)。這一時期主要是一些零星的調查和發掘。瑞典學者安特生(J.G.Anderseon)根據調查首次提出“仰韶期”,與其助手巴爾姆格倫(N.Palm-gren)的《半山與馬廠隨葬陶器》開啟了馬家窯文化研究的先河。夏鼐先生調查了蘭州附近、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地區,發現諸多馬家窯文化遺存,并首次提出馬家窯文化便是安特生所謂的“甘肅仰韶文化”。
第二階段:初步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末)。為了配合劉家峽水庫、天蘭鐵路、包蘭鐵路等國家基本建設,開展了多次有組織的文物普查工作,對甘青地區的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和西漢水上游等流域的馬家窯文化遺存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在調查的同時,也選擇了部分遺址進行試掘,如臨洮馬家窯和瓦家坪遺址的發掘為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的早晚關系提供了地層依據。天水羅家溝遺址的發掘為廟底溝類型、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的先后提供了重要例證。1961年,《新中國的考古收獲》一書中將甘肅仰韶文化正式命名為馬家窯文化,后為學界普遍接受。
第三階段:繼續發展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至20世紀末)。這一時期多為有計劃和目的地開展考古調查和發掘,主要以填補某些考古空白點和解決學術問題。如青海上孫家寨、陽洼、宗日等遺址,甘肅東鄉林家、鴛鴦池、張家臺等遺址的發掘不僅豐富了馬家窯文化的內涵,也清楚了馬家窯文化的分布范圍。尤其是嚴文明等學者的研究對彩陶文化自東向西的發展脈絡清晰的勾勒,終結了彩陶文化西來說的同時,建立了甘青地區史前文化的譜系。
第四階段:全面研究階段(21世紀初以來)。這一時期,馬家窯文化的發現較為零星,如蘭州紅古下海石、川西地區營盤山遺址。研究成果以段小強先生的《馬家窯文化》為代表,首次系統、全面地對馬家窯文化進行梳理與研究。
二、研究現狀
馬家窯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馬家窯文化的類型、發展序列以及彩陶的紋飾、器形演變的問題上,僅有少數學者從多種角度對馬家窯文化進行綜合性的分析。
(一)發現與命名
對馬家窯文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將半山、馬廠類型包括在內,考古界曾有過許多爭議,到目前為止還未有統一的意見。安特生曾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存和廣河的半山遺存合稱為仰韶期,同時為了與河南、陜西的仰韶文化相區別,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夏鼐先生在廣河縣陽洼灣發現了齊家期墓葬,通過墓葬的地層關系認為甘肅仰韶文化早于齊家文化的論斷,從而糾正了安特生關于齊家文化早于仰韶文化的錯誤觀點。同時夏鼐先生認識到安特生所謂“甘肅仰韶文化”與河南仰韶文化有頗多不同,認為應將臨洮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作為代表,另定一名稱。此后在學術界多數人主張將馬家窯、半山、馬廠的遺存合在一起,統稱為“馬家窯文化”,這一主張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二)分期與類型
馬家窯文化的分期最早是由安特生提出來的,劃分為半山期和馬廠期兩個連續的時期,后又將馬家窯文化居址劃分為早、中、晚三期。楊建芳先生根據當時考古發掘的陶器種類、形制和紋飾,認為馬家窯文化的發展序列應當是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安志敏先生認為馬家窯文化是從仰韶文化中派生出來的一種地域性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其特點比較明顯,可單獨稱為馬家窯文化;半山和馬廠可能是從馬家窯文化中派生出來的,暫稱為類型。夏鼐先生提出半山、馬廠是前后相繼的兩期遺存,可稱為半山—馬廠文化,而馬家窯類型在陶器的形制和紋飾方面另具一種面貌,或可稱為馬家窯文化。嚴文明先生通過對陸家溝小坪子遺存的分析,認為小坪子期應是馬家窯和半山期的中間環節,半山期乃是馬家窯期經過小坪子期逐步發展起來的。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馬家窯文化分為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等三個類型。《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中的“馬家窯文化”條目指出,馬家窯文化一般分為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三個發展時期。我們認為馬家窯文化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早期以石嶺下類型為主,中期以馬家窯類型、宗日類型代表,晚期以半山和馬廠為代表。石嶺下類型和宗日類型遺存是否歸于馬家窯文化一直是存在爭議的,這一問題的解決有賴于今后資料的積累。
(三)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最鮮明的特點是其彩陶文化,這也是歷來學者的研究重點所在。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非常發達,出土陶器中彩陶約占20~50%,而這一比例在隨葬的陶器中所占的比例更高,達80%以上。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彩陶紋飾。王仁湘先生將馬家窯文化的圖案母題劃分為19種,即魚紋、鳥紋、蛻魚紋、蛙紋、人形紋、弧線三角紋、圓圈紋、圓點紋、波紋、垂帳連弧紋、渦紋、波折紋、回紋、十字紋、三角紋、齒帶紋、菱形紋、平行條紋、網格紋等。李水城先生在《半山與馬廠彩陶研究》一書中全面回顧了半山、馬廠彩陶研究的歷史,并且對半山、馬廠兩類彩陶的器形、花紋,進行了詳細的類型學分析。段小強先生在《馬家窯文化》中,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馬家窯文化彩陶做出了一個較為全面的分析。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中蘊含著大量的信息,如透過彩陶形制、紋飾的變化,可以了解到各種文化類型的典型特征及演變規律。
(四)淵源與去向問題
馬家窯文化淵源問題,從其發現伊始,學術界就展開了對其淵源問題的研究。嚴文明先生認為馬家窯文化是由中原仰韶文化晚期發展而來的結論。張學正、張朋川、郭德勇先生進一步指出,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在甘、青、寧地區的繼續和發展,它直接起源于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并經過石嶺下類型發展而來的。謝端琚先生認為馬家窯文化是從大地灣四期發展而來的。戴春陽先生認為馬家窯文化其應淵源于仰韶文化系統晚期的隴西類型。段小強先生認為馬家窯文化其主要來源于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并在土著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東部文化、中西亞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將上述觀點綜合起來看,我們發現學者們爭論的重點是在馬家窯文化是否來源于仰韶文化,還是馬有窯文化就是甘青地區的土著文化。對于馬家窯文化的去向問題相對于淵源問題而言,在學術界存在的爭議較小,東區的文化遺存發展為齊家文化,西區發展為四壩文化或沙井文化。
(五)經濟形態
就目前考古發現情況來看,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居民種植粟和黍,所以應該是以經營原始的旱作農業為主;同時大量使用石制、骨制、陶制和木制的農業工具。考古發掘中有羊、豬、狗、馬、雞等的骨頭,所以我們推測馬家窯文化有飼養羊、豬、狗、馬等家畜,目前情況下家禽僅發見雞一種。另外發現大量的精致捕魚工具、石鐮、骨鐮等,說明馬家窯文化時期采集活動是一種輔助性生產。同時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原始手工業有石器制造、紡織和制陶等。這些都說明馬家窯文化先民已經擺脫了依賴對自然的攫取過渡到生產經營階段。
馬家窯文化時期房屋建筑多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但數量較少。房址平面形狀有方形、圓形和分間三大類,以方形房屋最為普遍。同時在這些居住遺址房屋附近或者房屋內常有袋形窖穴,開口形狀為方形或圓形,容積不等,為儲藏糧食之用。馬家窯文化中發現了眾多墓葬,且發掘出土的大量隨葬器物。一般來說,隨葬品大致可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三種。從發掘墓葬的隨葬品來看,當時的社會有明顯的男女分工的不同,這一點在青海柳灣半山類型的墓葬中有很好的體現。
三、馬家窯文化研究展望
通過對馬家窯文化發現與研究歷史和現狀的回顧,我們發現馬家窯文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矚目的成就,這為探索相關學術問題和復原古代社會圖景奠定了基礎,但仍然有諸多問題存在爭議,同時隨著研究手段、方法和理論的革新,也在不斷拓展著馬家窯文化的研究內容。
首先,仍然以建立和完善馬家窯文化的內涵和發展序列為主要工作。如諸類型的關系、特征以及馬廠類型與齊家的關系及其去向等問題,通過科學的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解決爭議,填補空白,同時也要關注聚落群、經濟形態等。
其次,加強多學科的合作,積極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研究水平。從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相互交叉的研究方法下,從彩陶紋飾入手,研究馬家窯文化時期原始文化,以及演變所反映的文化特點。從體質人類學、環境學以及自然學科的角度出發,對馬家窯文化進行綜合性分析研究。
最后,準確揭示馬家窯文化在華夏文明中的地位。從馬家窯文化的淵源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馬家窯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同時還表明馬家窯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處于很關鍵的時期,尤其要把握馬家窯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形態模式,帶動其他考古學文化的研究。
(作者陳光華系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理事、全國工商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馬家窖文化彩陶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師。)
參考文獻:
(1)李水城:《半山與馬廠彩陶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2)段小強:《馬家窯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9月
(3)夏鼐:《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
(4)中國考古研究所:《新中國的考古收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