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藝術網訊:上海筆墨博物館舉辦“近現代上海中醫名家處方書畫文獻展”,展出一批近現代上海中醫名家的處方、書畫作品及歷史文獻。展覽展出的方箋多達400多張,有的裝裱集冊,有的散頁單藏。其中有范文虎、何鴻舫、謝利恒、丁甘仁、惲鐵樵、王仲奇、顧筱巖、徐小圃、秦伯未、程門雪、嚴蒼山、陳道隆、陳無咎等,均是近現代滬地聞名遐邇的名醫,他們的方箋,書法皆臻上境。
本次“近現代上海中醫名家處方書畫文獻展”展品由蔣炳昌先生提供。蔣炳昌先生在職時一直從醫,退休后協助從事文博研究工作。“近現代上海中醫名家處方書畫文獻展”由上海筆墨博物館主辦,上海市金山區博物館、上海市松江區博物館協辦,將在上海筆墨博物館展覽至9月24日。
對筆墨博物館來說,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展題,僅聽展名似乎有些跨行越界,其實不然。在過去的千百歷史中,醫師一直是筆墨莊的重要主顧,他們診病把脈、開方寫箋都要使用毛筆。尤其像周虎臣生產的狼毫水筆更是大夫郎中所喜常用之筆。筆墨博物館籌建時就有熱心人捐贈老上海銀行職員、錢莊掌柜、診所大夫、藥鋪坐堂醫師用過的筆墨作為展品。如今為其辦展自然也是順理成章之事。中醫方箋是醫家為病人服務留下的書證實物。行醫知藥者自然能從中學到名醫細心診斷、探究病因、擬方遣藥、辯證施治的方法。那探賾索隱的案語、君臣佐使的藥方,無異是珍貴的醫家檔案。這些前輩名家留下的方箋,其中定有不少驗方、秘方,值得探寶。而作為書法愛好者來說,方箋和信札一樣,是最能體現書者風貌和書法風格的“原生態”作品,近來年倍受專業研究和文博收藏者的青睞。老一輩醫者都記得,當年入門學醫時,老師都曾教導“打好國學基礎才能學好國醫。欲學醫,先習字,后讀書,不容稍怠。”字是一張方子的門面,是一個醫生學識才華的外露,亦是醫療效果的保障,很多病家延醫之先,常常先借你的處方一看,以度學問深淺,醫道高低。字寫得不好,業務少還是小事,字寫得不規范,配藥師傅錯配,貽誤人命,危害極大。”許多名醫都把書法學習定為必修課。
這次展出的方箋多達400多張,有的裝裱集冊,有的散頁單藏。其中有范文虎、何鴻舫、謝利恒、丁甘仁、惲鐵樵、王仲奇、顧筱巖、徐小圃、秦伯未、程門雪、嚴蒼山、陳道隆、陳無咎等,均是近現代滬地聞名遐邇的名醫,他們的方箋,書法皆臻上境。2013年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名醫方箋墨寶賞析》他們大多被選入刊。最近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國醫大師”稱號的朱南孫,三代名醫,九十六歲還在為人治病,人稱“送子觀音”。她父親朱小南的方箋這次也在展,診治用的紅色方箋,似給病人送來康復的喜訊,別具蘊涵。而各種方箋、對聯、印章,又都融溢著深厚的醫藥文化。陪伴方箋展出的還有近十枚處方用印,均是清末民初之實物。一本馬文植為慈禧皇太后診病脈案的抄印本,更難得一見。
自古以來,杏林名醫都是飽學之士、博才多藝。近現代海上醫派更“發皇古義,融會新知”,書壇篆界兼有美名。
何長治(鴻舫)是晚清海上儒醫。善書法,書顏體,字體秀逸蒼勁;間畫墨梅,世不易得。他的處方墨跡為藝術珍品,病家、醫家、書法愛好者珍若拱壁。這次展出他的行書四條屏、一副對聯,風格雍容壯偉、氣勢雄強。還有兩紙信函也令人矚目。
被梁啟超視為清末詞壇“第一把交椅”的鄭文焯(大鶴),深通醫道,著有《醫詁》一書、《千金方輯古經方疏證》八卷、《婦人嬰兒方義》兩卷,這次展出他的書軸“鶯啼敘”,詞藻華麗、書跡韻秀,才華橫溢。
書法家白蕉,其父何憲純是金山名醫,也許因未能遂父之愿承繼祖業,他心存內疚,在為父謄寫“急救秘方“時,一改往日行草之瀟灑豪放,以特別工整的楷書抄錄,畢恭畢敬,顯得格外認真和虔誠。而鄧散木寫給何憲純的一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絕對是難得的精品。
謝利恒,上海中醫專門學校首任校長。近現代江南名醫絕大多數都由該校培養。1945年,其弟子名醫陳存仁仿“朱子家訓”撰“醫家座右銘”,醫界同仁一時求者極眾。陳氏不善恭楷,逐請其師謝利恒和同門秦伯未、張贊臣書寫。這次謝老書跡影印得以展出,供眾瞻覩。
著名書法家張叔通,清末秀才,曾任浦東中學校醫,以毛主席詩詞為題的兩幅書畫是其晚年之作,技精藝臻。
程門雪,中醫學家,1956年 “上海中醫學院”創建時首任院長。除精通醫學致力醫業,更酷愛書法,著有《種書廬論書隨筆》、《晚學軒吟稿》,《程門雪詩書畫集》等。他收集多種字帖,并有獨到的評述。
殳書銘,出生中醫世家。幼喜書畫篆刻,早年從黃葆戉學藝,三十年代名噪滬上。建國后回濮院坐堂行醫,兼以書法篆刻自娛。這次展示的數幅金石文書法作品,令人嘆為觀止。
去年謝世的百歲書法名家周愚山,一生行醫為業。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書法比賽摘桂奪冠,他的《百體半刊》,被于右任譽為“四體碑范”。這次展出他的成扇作品,不僅有古篆書法,還有難得一見的山水詩畫。
此次同時展出的還有上世紀初、中期的各種醫學書籍、期刊、報章、講義、證書、文憑、仿帖等文獻,記錄著海上醫界的百年滄桑和風云。中國傳統的筆墨文化和中醫學文化,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都以濃厚的國學為底蘊,積淀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與文明。尤其是上海開埠后,中西方文化首先在這里發生激烈的碰撞,在這百余年中,他們一起承受春雨風霜,經歷盛衰興廢,最后他們以扎根民眾的社會根基,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堅持了下來,并不斷傳承發展。旨在通過此展,共同為繼承中華古老文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攜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