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10月28日,《丁紹光藝術范式》新書座談會暨中國文化研究會書畫藝術委員會揭牌儀式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就丁紹光藝術范式進行了精彩討論,本文是中央美院教授張世彥的發言:

(注:中央美院教授張世彥在座談會中精彩發言)
對于丁紹光的重彩畫藝術的宏觀認識和評價,幾十年來已有許多宏篇大論作了精致而周到的陳述。丁紹光繪畫創作的關注點,一反他早些年份青年學生時期,對弱勢人群的苦難、不幸、凄慘、落后憤然而生的悲憫和同情的情懷,轉而對人類生存中安康、愉悅、和諧、進步、樂觀、光明等萬般美好,作真誠的追尋、謳歌。堅持了幾十年,直至如今。丁紹光這樣的藝術作品,因而得到社會各層面的肯定、贊揚,就是理所當然。
對于丁紹光藝術生涯的全面評估,是個大工程。我這里只在偏偏的角落就一個細枝末節的詞語概念,說說我的看法。

丁紹光作品:《民族少女》
這是一種新型線:
丁紹光的人物重彩畫無論人物、花草、圖案紋樣,對于輪廓的內里結構一律用硬硬的金屬筆芯的馬克筆作鐵線描勾勒。線的筆道一樣粗細,單純而簡練。線的走向,流暢而遒勁,嫵媚而剛勁。
丁紹光的獨到之處是,較粗的黑線之上的中間又用較細的金線復勾一次,形成與寫實手法的中國畫、油畫完全不同的裝飾意趣,靚麗而優雅。與中國畫、油畫中軟軟的筆芯勾勒,提按頓拉所得到的筆道變化多姿,視象效果完全不同。于是,就有畫油畫的朋友把丁紹光的這種線叫做“拋物線”。是玩笑、調侃、揶揄,也可略見主流人士的不屑和傲慢潛隱其中。

丁紹光作品:《默想》
在丁紹光的人物中重彩畫中,的確沒有哪一筆不是“拋物線”。而且還以黑和金的復合重疊建立了新的線描風彩。丁紹光在自己的畫畫中,始終一貫地青眛這種“拋物線”,正是他的一種有價值的藝術探索和選擇。
其實它也是中國古老傳統線描的當代演講。這在以線為塑造形象為主要手段的中國繪畫藝術中,好比西方古典油畫的色彩排比中加進了陽光的因素。這是值得熱情肯定的進步,應視為中國繪畫藝術的一個當代承傳。在古人定格而承傳悠久的十八描中,若以一個全新線型排列為第十九描,并無不可。
這種中國當代繪畫藝術新出現的一種線描樣式,得益于現今的硬質筆芯,更得益于現今時代的裝飾風。所謂“拋物線”式的鐵線描,正是當代畫家的新貢獻。
在光華路學派諸前輩的眾多畫作中早有所見。但丁紹光的線,已經加進了黑和金的復勾,所以不應完全由他個人來承受“拋物線”這個并不美妙的冊封。

丁紹光作品:《和平鴿》
這是一種造型手段:
所謂“拋物線”者,作為一種異于外來畫種的另樣線型的出現,其價值在面對自然物象,無視逼真的描摹手法。它不把那種備受推崇的“逼真”看作是唯一,更不看作是至高無上。而是把畫家根據自己對客觀世界諸種物象形狀的關照和理解之所得,對其自然形態實行概括、歸納,和幾何化的整理、改造。
基于這樣的整理、改造,以線條的粗細、滑澀、走向,既圍攏了圖形外沿,又深究了內里結構,又產生了畫面靚麗。而線條自身的體型卻是單純而簡練,保持一樣粗細一直走到底。沒有以豐華的多變或扭捏的作態炫耀于讀畫人的視野之中。
這種單純而簡練的手段其實是在圖形塑造之層面中實踐自己的造型觀。線的粗細、滑澀、色彩、復勾、走向等種種處理,必然為這種特定的造型理念所掣肘、引領、圍攏、限定。這樣的線描是對幾何化造型、程式化造型的緊密依附,和準確搭配。

丁紹光作品:《最誠慈母心》
這是一種特立獨行的美學取向:
繪畫創作中的任何處理,形狀、色彩、組合,乃至立意為象的構思,以及或詩意或教化的內涵,都取決于作者選擇的美學方向。
“似與不似之間”是幾何化、程式化線描的根柢。丁紹光的線描,即所謂“拋物線”,其根本出發點是“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意識。
“在似與不似之間”廣闊的美學取向中,一個類型是,提取自然物象可視而本質的外部形態特征,加以純化、歸納、整理、提煉,實行造形的幾何化,并使其進入人為杜撰的全方位的程式化格局。丁紹光的線描,所謂“拋物線”者,即是這種藝術思維次第有序的產物。
這樣的全方位格式化格局,與中國文人畫對“似與不似之間”的理性追求之實施和隨機發生之操作比較,神雖相似,貌卻不同。

(1956年11月1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典禮,龐薰琹副院長講話)
丁紹光的背后,支撐他的,使他終身受益的,是他曾就讀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以及這里孕育、成長而堅實的光華路學派——由張光宇、龐薰琹、張仃以及鄭可、祝大年各位先驅所領軍的光華路學派。
這個學派的美學取向,與當時主流有些差異。綜合考察它的藝術創作實踐,其社會職能既熱衷于表達人類共享的詩意棲居,也力主在言志載道之中實行喜怒哀驚之情感發抒,和是非曲直之理性判斷。其表現形態立足于實行主觀操控的改容易貌,非常重視形、色、組合的形式美感。

丁紹光的線描,就是產生于對形式美感的刻意追求。所以,他的背景、根據,其實是光華路學派的特立獨行的美學方向。丁紹光畫中的這種“拋物線”式的線描,以及與它同在的反映主觀情感的色彩鋪賦、多元時空的全面組合,在一定時段里,外界的一些隨機發方面的堅守者、一些“寫生+寫實”方面的信奉者,較難予以認同。把這種與以往藝術、與船來藝術迥異的追求,揶揄為“拋物線”,也在情理之中。
這樣的線型,畢竟是一種筆挺站立的藝術現象,一種鄭重嚴肅的藝術探索。畢竟在社會生活中為人們的視覺審美帶來了一種風貌、樣式。
時至今日,人們的藝術實踐已經十分放達,審美視野也已經十分開闊。這里提起這個話題,只能是一次細小的軼事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