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中國藝術新視界”——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美術、書法、攝影、工藝美術)滾動資助作品巡展在寧波幫博物館舉行。此次展覽由寧波市文化藝術研究院、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主辦,寧波幫博物館、北京歌華展覽公司承辦,中關村博物館與藝術品行業聯盟協辦。開幕式由寧波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政策法規處處長、寧波市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廖先鋒主持,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寧波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書記、副局長楊勁,寧波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文化藝術處處長陳延群等出席開幕式。展覽以“藝華丹青 融合拓新”為主題,共展出44位青年藝術家的95件(組)藝術作品。

開幕式結束后,與會嘉賓合影留念(王猛 攝)
此次展出的作品是經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從2014、2015年資助并已經結項的作品中遴選而出,作品種類涵蓋了中國畫、書法、漆畫、工藝美術、油畫、水彩水粉畫、版畫和攝影8個藝術品種。而創作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40歲以下來自美術機構的青年藝術家、美術院校的青年教師以及青年職業畫家。
寧波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書記、副局長楊勁對“中國藝術新視界”巡展的到來表示歡迎,巡展將為本地的青年藝術創作群體帶來新的激勵與機遇。“希望在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下,寧波的青年藝術家們能夠創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涌現出更多的名家大師。”
青年藝術家代表、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師周震在發言中表示,作為一名普通高校的青年教師,是國家藝術基金的發現、資助使自己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充足的創作動力,也使自己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時代使命。而作為2017年國家藝術基金新立項的青年藝術家代表,李志明也稱贊國家藝術基金的評選制度科學、嚴格,且公開、公平、公正,給了眾多青年藝術家施展才華的舞臺和機會。
開幕式結束后,隨即召開了以“文人畫精神的延續與當代藝術生態創新的路徑探尋”為主題的研討會。與會嘉賓圍繞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研討會現場(王猛 攝)
寧波大學潘天壽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徐仲偶稱贊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滾動資助項目,對真正推動中青年藝術家在國家文化建設方面有很大意義。他又以潘天壽的藝術創作風格為例,建議應該關注青年藝術家們的創作獨特性,進行更廣泛的挖掘和深入的培養;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院長、寧波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潘沁用“道法自然”“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經世致用”四個關鍵詞,深入闡釋了他所理解的中國文人畫的創作生態;寧波日報文體部主任、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湯丹文從媒體文藝評論的角度表達了他渴望的理想狀態,認為媒體人應該扮演“擺渡人”的角色,廣泛傾聽各種意見、思想,并為其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寧波市當代藝術協會秘書長、揚帆美術館館長、市書畫研究會負責人魯海波認為,文人畫的精神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文人畫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基因,對其傳承不能只看當下,而應放眼未來;寧波大學潘天壽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沈法也認為,文人畫的傳承是中國精神的延續,要從娃娃抓起……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院長羅潤來、西泠印社出版社寧波分社負責人阮解、寧波大學潘天壽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馬善程以及青年藝術家代表李志明等也圍繞主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作為此次研討會的主持人,浙江省油畫家協會副主席韓培生在總結中表示,“中國藝術新視界”系列展覽“給了廣大青年藝術工作者們一個努力的方向。”在談到大家討論的“文人畫”和“人文精神”的關系時,他認為文人畫是一種物質,而人文精神更多地體現了一種擔當,體現在當代青年藝術家身上,就是要及時關注國家大事,這也是參展藝術家們要努力的方向。

研討會結束后,與會嘉賓合影留念(王猛 攝)
此次寧波站展覽是繼江西南昌、福建廈門、湖北武漢等站之后的第17站,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巡展的首站,她是中國大運河南端出???、“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被譽為“東亞文化之都”,中西方文化在這里遠緣相匯,傳統與現代在這里相得益彰。
“中國藝術新視界”巡展隨后還將在上海、天津等城市進行,全方位地展示國家藝術基金兩年來立項資助的青年藝術創作人才創作的美術、書法、攝影、工藝美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