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廣東美術館已走過20年拓荒前行,圍繞立足本土,關注國內(nèi),加強國際交流的思路,篳路藍縷,從無到有,憑著對文化歷史的尊重,努力以獨立的學術品格和收藏定位,承擔起對藝術保存、傳播的責任和推動當代藝術發(fā)展的使命。2017年11月28日,適逢廣東美術館建館二十周年之際,廣東美術館舉行“傳承?建構——廣東美術館建館二十周年學術論壇”,廣邀藝術界專家、學者,回顧廣東美術歷史,探討策展機制與文化建構,并對廣東美術館未來發(fā)展獻計獻策。同時,廣東美術館建館二十周年展覽“追遠歷新——廣東美術館建館二十周年作品展”亦于下午開幕。除學術論壇及展覽外,美術館員工餐廳、咖啡廳亦在建館二十周年當天對嘉賓開放試營業(yè),美術館書店也在升級改造后重新對公眾開放。



建館二十周年當天舉行的 “傳承·建構——廣東美術館建館二十周年學術論壇”,圍繞廣東美術館學術定位和研究重點,分為兩個主題進行討論,一是“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與廣東現(xiàn)象”,主要探討社會進程與美術創(chuàng)作的辯證關系,希望從內(nèi)容到形式為廣東美術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文脈邏輯,同時構成廣東美術館在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是“當代策展機制與文化建構”,討論在新的形式下,藝術策展如何在文化立場、策展理念、策展模式做出新的轉(zhuǎn)變和融合,在視覺文化時代準確地闡釋各種藝術觀念和思想,引領時代文化,傳達正確的價值理念。


廣東美術館建館二十周年展覽“追遠歷新——廣東美術館建館二十周年作品展”從館藏中遴選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廣東地區(qū)60余位藝術家的代表作品,與其近期(或晚期)創(chuàng)作并置展出,希望從中梳理歸納其創(chuàng)作流變中的語言變革與風格轉(zhuǎn)向,感受藝術家在時代進程中個人的脈搏跳動與意識升揚,并以作品中的精神向度、歷史情懷、社會關注等來突出廣東藝術家在各個時期的責任意識與獨立思考精神。另外,通過藝術家個人藝術源流的縱向梳理,以及不同藝術家在語言探索的橫向比較,希望觀眾可以從豐富而駁雜的圖像中感受到真實而具體的藝術嬗變,探討社會進程與美術創(chuàng)作的辯證關系,從內(nèi)容到形式為廣東美術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文脈邏輯,同時也構成廣東美術館在新中國美術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廣東美術館館長、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王紹強在回顧廣東美術館成長及發(fā)展歷程時表示,自1997年建館后,過去的20年里,廣東美術館經(jīng)過在我任前的三任館長分別是林抗生、王璜生、羅一平和美術館人的努力,已經(jīng)形成了很好的積累和積淀,尤其是藏品上。圍繞當代藝術進行的非常有開拓性的探索,這一系列工作為廣東美術館打開了一個學術格局,到現(xiàn)在為止,廣東美術館在國內(nèi)和國際美術館界的清晰定位和影響力,其中王璜生的工作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打下了很厚實的基礎,我會以繼承和發(fā)展的態(tài)度經(jīng)營好廣東美術館的下一個20年。廣東美術館通過系統(tǒng)性的征集,建立了以廣東近現(xiàn)代美術為基礎,同時延展到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的相對完善的館藏體系,這個系列的館藏成為廣東美術館的立館之本,很多重要的展覽和重要的研究都由這個線索展開,未來我們會一直堅持這個線索做下去。



廣東美術館另外一個展覽品牌就是“廣州三年展”,我們會在2018年啟動籌備工作,計劃2019年舉行第六屆的廣州三年展。


另外,我們目前正在做廣東當代美術館的選址和籌備工作,這個館會是廣東美術館在舊館基礎上的當代館。定位是一個世界級的美術館,從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及廣東省的文化建設方面,它應立足廣東面向國際的,它的運營機制也會按照國際通行的規(guī)則去做。廣東當代美術館也早已列入廣東省的“十二五規(guī)劃”和“十三五規(guī)劃”,我們正在積極推進此事。


“追遠歷新——廣東美術館建館二十周年作品展”展覽策展人、藝術理論家、批評家皮道堅表示,以“追遠歷新”為“廣東美術館成立二十周年館藏精品展”的學術主題,源于其對中國美術發(fā)展的一種可能性的期待。廣東美術館從成立至今的二十年間,以其在地的“國家重點美術館”身份,見證著廣東美術“日日新”的發(fā)展歷程,而其二十年來館藏精品陳列展示本身,應當也提供了一個嚴肅且相對完整的坐標體系,讓我們可以“鳥瞰”或“航拍”的方式把握近現(xiàn)代以來廣東本土美術發(fā)展的氣象。本次展覽所呈現(xiàn)的部分館藏精品,其背后所代表的廣東美術的格局與氣象,與廣東美術館成立二十年以來的工作本身,就是一個“追遠歷新”的生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