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杭州已成為國內藝術市場中的一座重鎮,與京、滬兩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其藝術市場包容性極強,在注重傳統文脈和收藏雅好代代承襲的同時,多層級藝術市場起頭并進。在西子湖畔的藝博會和拍賣場中,從現當代藝術至古玩字畫,品類豐富,大家作品頻現,藝術市場的生氣勃勃而發。

論壇開幕式現場
2017年12月2日上午十時,“2017杭州•中國第二屆藝術財富峰會”召開。本屆峰會由《中國美術報》社、杭州市上城區文化創意產業辦公室、中國藝術財富高峰論壇組委會主辦,溫哥華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浙江大學校友會、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聯辦,杭州三達文化投資策劃有限公司承辦。峰會開幕式由中共杭州市上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肖斌主持,分圓桌論壇、“雨過天青藝術沙龍”以及“藏畫于民精選作品展”三個部分,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創作、市場工作者,以及金融、傳媒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了論壇。

論壇開幕式現場
文化發展助推民族自信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本屆藝術財富峰會所探討的話題即是“探索藝術跨界、共享藝術財富”,旨在通過《中國美術報》這一全國性美術傳媒平臺,構建國內頂級藝術市場行業盛會、搭建一流藝術財富交流平臺、有效整合藝術市場資源、拓展市場幅射渠道,在推動藝術市場大發展的同時,促進藝術與經濟領域多元、健康的交流合作。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在開幕式發表講話
開幕式現場,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報》社社長楊曉陽發表講話,根據目前國內文化發展形勢,對引領藝術創作領域新風向和培育健康的藝術市場環境的意義做出解讀。他談道:“文化發展如今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清醒冷靜地審視藝術創作和市場所起到的作用尤為關鍵,二者之間的互動不再僅僅藝術圈內的事情。中國人對于‘大美’這一哲學觀念的理解、認同和欣賞自古有之。而今作為推動文化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它們的繁盛與否反映了一個國家、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高低。”

中國國家畫院院委吳山明致辭
作為老一輩藝術家代表人物、中國國家畫院院委吳山明談道,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時間很短,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但都是今人為積累經驗而繳的“學費”。現代藝術市場對于畫家的幫助是歷朝歷代藝術創作者沒有享受過的經濟成果。而今,中國藝術市場本身也從浮躁中漸漸抽身。吳山明談道:“浙江的一位藏家,買入很多古代繪畫精品后便不再出售,甚至向博物館捐贈了一大批私藏。現在藏家群體逐漸理性下來,越來越少的參與‘快速低買高賣’的套現活動,真正意義上的收藏意識開始勃發。”

溫哥華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主席陳建春致辭
溫哥華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主席陳建春也在致辭中談道,溫哥華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基金會的宗旨就是多領域之間的加強文化藝術合作。此次峰會的召開非常契合目前中國文化走向繁榮復興的歷史脈動,對于中國文化強國的形象在世界范圍內的樹立裨益良多。

開幕式現場
藝術財富需要學術守護
“藝術是一種兼具物質價值、精神價值的特殊財富。想要拿穩它需要財力、眼光甚至機緣。這也造就了歷史上很多關于收藏的傳奇故事和人物。”本次峰會圓桌論壇的主持人,中國國家畫院藝術信息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報》執行總編輯王平談道,雖然今天的國內市場處在調整期,但好東西千金難求、優質藝術衍生品銷售火爆等現象都讓人們感到了市場的“暖意”。這股“暖意”則需要創作、市場、學術研究各領域之間的共同守護,才能得以健康發展下去。

圓桌論壇主持人中國國家畫院藝術信息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報》執行總編輯王平講話

中共杭州市上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肖斌主持開幕式
對于這個話題,潘天壽基金會會長勵國儀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談道:“曾有一位海寧地區的企業家,花了千萬元人民幣購入很多潘天壽作品,最后發現全是‘偽作’。這樣的事情絕不是孤例,讓我們看到了市場需要幫助,尤其需要學術領域的幫助。目前潘天壽基金會每年都會資助有關藝術市場學科的學術建設,希望能將老一輩藝術家、收藏家最寶貴的精神和經驗傳承下來。”
目前,高校學科建設中發揮更多的指導作用,增加鑒定、歷史研究專業學科。這不僅能夠幫助市場健康發展,借助市場積極性讓整個文化界看到更豐富的歷史遺產,更能促進中國文化投資領域進步的節奏。農行浙江省分行原副行長、眾安房產有限公司總裁汪水云談到,藝術投資事實上是在筑建未來。中國資本在全世界的形象有待提高,改善財富擁有者精神世界一事刻不容緩,美可以喚醒人心。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戎玉中與溫哥華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主席 陳榮華也在發言中肯定了這一觀點,并提出藝術可以改善社會審美水平,加快社會健康發展的速率。
論壇中,浙江當代油畫院院長周瑞文、浙江畫院花鳥畫工作室主任趙躍鵬以及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高曄分別從創作角度談到,市場的不專業、藏家群體的不專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在影響著藝術創作領域,導致粗制濫造甚至作偽的事情層出不窮。藝術家應該根植自己獨特的文化土壤和精神世界,才能真正打動藏家,發揮藝術品的精神效力。
藝術與金融還有更遠的未來
國內藝術市場在2010年前后達到巔峰,一年的總成交額高達約人民幣500億元,如今這一數字下降了約一半,但對于藝術市場來說,“冷下來”卻是走向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三江拍賣公司總經理徐哲敏談到,雖然如今藏家群體通過“自學成才”,已經積累了很豐富的經驗,但這都是真金白銀換來的經驗,很多藏家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想要把握、守護藝術這筆特殊的財富,市場不僅需要自身健康發展,還需要更多藝術資產管理專業知識的輔助。
現如今,在人們重視藝術品精神價值的同時,作為一種現代資產配置方式,回報率極高的藝術品市場也成為了很多投資者眼中的不二選擇。
《美術報》評論部主任謝海談到,國內尤其是杭州的藝術品投資機構總體量可稱是“巨無霸”級別,受到阿里巴巴等現代企業影響,眾籌、微拍等很多新型的藝術金融模式在杭州興起。北京、上海等地的藝術投資機構也從杭州借鑒經驗,藝術金融成為了2017年國內美術領域的新熱詞。銘昶書畫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峰根據自己多年來的投資經驗談到,高端藝術品聚攏財富,專業的投資指導,也許是整個藝術市場未來最為渴求的。太和匯資本公司浙江分部總經理顧力平也談到,藝術品金融化的可能性正隨著這一領域的逐步發展而不斷增大。例如英國鐵路基金會每年都會將大量資金投入藝術市場,以對沖基金的方式將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