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2017年接近尾聲,回望今年的藝術品市場,許多業內的大事件依然歷歷在目,年初時還爭論不休、各執一詞的藝術市場冷暖走向,如今露出了回暖崛起的跡象。小編整理了2017年藝術品市場的一些大事件,并歸類總結,列出了十大現象,與君共享。
現象一:拍賣市場回暖崛起 中小拍賣企業受考驗
香港蘇富比2017秋拍總成交額逾31.5億港元,整體成交率86%,漲幅高達43.1%,同時產生了16項世界拍賣紀錄。保利香港的2017五周年秋拍3天時間,11大專場,總成交額達到18.08億港幣,創下保利香港單季拍賣的歷史新高記錄,包含有3件成交過億拍品,36件千萬級拍品,以及一場含金量極高的白手套專場。中國嘉德(香港)今年秋拍,適逢進軍香港5周年,總成交額6.526億港元,創造了歷史新高。佳士得香港2017秋拍以34.3億港元總成交額稱霸香港2017秋季拍賣市場,其有四件拍品逾兩億港元成交。從香港四大拍賣行驚人的歷史新高的成績可以看到,拍賣市場不僅回暖了,而且更勝于曾經的高點。
香港四大拍賣行歷次拍賣總額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制圖
近年來中國藝術收藏市場發展迅猛,目前中國在世界藝術與奢侈品市場的份額已躍居第三。英國知名藝術公司“裝飾倫敦”總監維多利亞·希達爾在一場藝術品論壇上表示,目前中國已占據全球藝術與奢飾品市場總額的18%,僅次于占有30%份額的美國和24%份額的英國,這得益于中國年輕一代收藏家陸續走出國門。
一線拍賣企業盆滿缽滿,但中小拍賣企業卻慘淡經營。從已經收官的拍賣情況來看,一線拍賣企業牢牢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重量級拍品也幾乎都出現在了一線拍賣行,資源和資本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內地,香港市場也是如此。在市場調整過程中,不少中小型拍賣公司備受考驗,不得已暫停或退出了拍賣序列。北京拍賣行業協會會長、華辰拍賣董事長甘學軍表示,傳統的拍賣模式已經窮途末路了,尤其是中小型拍賣公司的生存更為艱難。從拍賣公司的角度來說,要從自身的運作模式、管理觀念、從業理念上做改變。
現象二:藝術品市場拍賣銷售份額持續下降 在線銷售日益顯著
曾經,拍賣市場占據了藝術品市場的主導地位,是藝術品市場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大家也習慣于看拍賣行的成交額來判斷藝術品市場的狀況。然而,這種方式,今后可能不再適用了。
歐洲藝術博覽會(TEFAF)2017年年初發布年度報告顯示,拍賣銷售額在全球藝術品銷售總額中的占比降至37.5%,而經銷商模式的銷售額占比已超過60%,全球藝術品市場正由拍賣模式轉向經銷商銷售模式。
2016年各國藝術品總拍賣成交額占比(數據來源:Artprice&AMMA)
相比以往的報告,這份報告的行業總體估值減少,但對于藝術品和古董市場而言更具有全球代表性。這份報告稱,歐洲仍是最重要的洲際市場,其次是美洲和亞洲。2016年最大的變化是全球拍賣銷售額的大幅下降,比2015年下跌18.8%。相應地,拍賣成交量也下降了21.5%。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美國,其拍賣銷售額下降了41%。歐洲的拍賣銷售額也下降了13%。相比之下,亞洲的拍賣市場尚屬穩定。亞洲現在擁有全球拍賣市場的最大份額40.5%,中國市場占絕對優勢。
該重大變化的原因是市場轉向了私人銷售。值得關注的是,同期的經銷商收入增長了20-25%。私人銷售現在約占全球總銷售額的70%。經銷商市場本身的特點,能夠為收藏家,尤其是高價值作品收藏家,提供隱私和匿名方面的便利。收藏家們更傾向于避開拍賣宣傳來進行交易。已經開始促成更多私人銷售的拍賣行也認識了這一點。
市場研究還表明,經銷商們對于未來很樂觀,其中76.1%相信客戶基數會增長,67%表示在線銷售平臺(包括他們自己的網站和第三方網站)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并將對他們未來的盈利產生更大影響。此外,經銷商們還相信,國內外博覽會仍是獲取新客戶和潛在客戶的最有效場所。
現象三:藝術品金融路途尚遠 評估體系是關鍵
我國藝術品市場正處于一個日趨活躍的時期,藝術品金融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是熱情參與,亦或冷靜觀望,藝術品金融距下一個風口還有多遠?
首屆國際“藝術品財富管理”高峰論壇現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中國藝術品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表示,近幾年,中國藝術金融的創新發展面臨進一步“深化”的局面。2017年我國經濟發展有幾個明確的趨勢,值得關注:一是‘資產荒’、資金回報率下行或將成為新常態;二是財富管理需求呈現多元化;三是房地產、基礎設施投資等傳統領域業務仍具結構性機會;四是資本市場股權投資占比上升;五是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信托業務需求漸增;六是資產證券化業務有望爆發。這些趨勢的存在,就要求我們在關注藝術金融創新發展重視突破的同時,除要重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外,還要重視藝術金融創新發展的具體措施,包括手段的深化,工具的豐富,即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用改革創新的辦法取得中國藝術金融創新發展的突破。其中,最為關鍵的還是面對中國藝術金融發展的現狀與困境,尋找創新發展的突破口與抓手。
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副秘書長楊松堂表示,藝術品金融發展需要加強資產評估等基礎工作。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教授黃雋表示,藝術品金融有3座山要翻:第一,鑒定;第二,評估;第三,流動性。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創始人范勇表示,引進藝術品評估體系比引進藝術品評估本身重要。幾位專家都指明了藝術品金融發展尚有事情需要去做,距離藝術品金融的“春天”路途尚遠。
前幾年藝術品市場的火熱,讓全國各地的金融機構開始與藝術進行“對接”,然而,就先期情況來看,除少數幾家金融機構取得成功外,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由此可知,受金融機構內部管理、相關政策的影響,以及藝術市場不規范行為的限制,加上大量不切實際的金融“偽理論”大行其道,致使目前藝術金融難以蓬勃發展。
現象四:藝術酒店越來越火
近年來,酒店加碼藝術的趨勢越發明顯。據了解,投資一家五星級酒店通常超過5億元,回收投資期需要十年以上,而一家精品藝術酒店的投資與回報時間幾乎是它的一半。在業界人士眼中,酒店的“藝術化”已成為一種趨勢。
某藝術酒店一角
有數據顯示,藝術品的介入,大大提升了酒店的入住率和品牌形象。藝術品帶給酒店的并非是藝術品交易上的營收,而主要體現在“引流”上,酒店內藝術品交易或許有零星案例,但目前說來并不普遍。而通過藝術活動,酒店也能和周遭社區、商圈發生更密切的關聯,各方面收益率會上升。此外,藝術酒店還有多種類型,“美術館式”、“租賃式”,共享版權來做衍生品銷售等模式也正在被引入藝術酒店的運營之中。對于酒店來說,藝術能夠幫酒店破解雷同,在差異化、品質化中謀求高效益回報。對顧客來說,藝術酒店可以讓體驗藝術變得不再只是一場帶有目的性的欣賞,而是隨心所欲零距離的藝術洗禮。
藝術地產業,包括藝術酒店、百貨,眼下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競爭時代,由于獲利率上的壓力,經營者們謀求品牌差異化、特色化,于是藝術和文創就被選中作為新的品牌營銷戰略核心的一部分。
現象五:文創衍生品不溫不火
近年來,博物館文創衍生品可謂異常火爆,文化部也在2017年工作計劃中明確指出要有序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故宮博物院領跑博物館衍生品領域,已推出的文創產品超過9170件,一年的營業額達到10億元。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也緊跟潮流,利用館藏IP相繼開發出各類衍生品。然而,博物館衍生品開發也出現了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設計單一等問題,未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衍生品產業,大部分博物館尚處于探索和培育階段,其開發的衍生品不溫不火,大多難逃“旅游紀念品”的命運。
“朕知道了”膠帶 臺北故宮文創產品
一款文創衍生品的成功遠沒有看上去那么簡單,需要強大的開發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市場開拓能力等作為支撐。美術館、博物館人員可能在藏品研究、學術梳理層面更得心應手,但面對文創衍生品的開發可能就會有些束手無策了,這個時候,“外腦”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國有文化單位而言,文創衍生的路徑還需要繼續摸索和不斷驗證。不少博物館、美術館的文創衍生品常被吐槽,大都處于印制貼畫等初級階段,甚至做工細節都很粗糙。隨著大眾對于文創產品的需求增長和審美格調提升,原來那些“簡單粗暴”的文創產品自然會被市場所拋棄。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每個地方、每個博物館都有開發文創產業的潛力,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照抄照搬。開發文創產品,首先,是要研究人們的生活,閉門造車這樣主觀的想法是絕對不行的,應當結合人們的生活特點和生活需求來研發。第二,各地的博物館要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資源,把自己的文化資源吃透,凝練成“我有他無”的文化創意產品。最后,文創產品一定要注重品質,一定要給大家好東西,這個和產品的價格貴賤沒有關系。
現象六:文玩核桃價格繼續下跌
從2015年文玩核桃價格出現大幅下跌開始,2017年青皮核桃的價格再創新低,曾經近千元開一對的青皮,如今市場價格僅為30元并繼續呈現下降趨勢。曾經被圍得“里三層外三層”的賭青皮攤位早已不在,市場中有一些商戶干脆放棄了青皮核桃轉營成品核桃或其他品種。正在逛地攤的核友梁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前幾年以2800元的價格購買了一對尺寸為43的核桃,可同樣的核桃現在市場價格僅為200元。
文玩核桃
蕭條的市場也讓原來上百萬元包一棵核桃樹成為歷史,那些跟風包山種植嫁接文玩核桃的核農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學費。有業內人士分析稱,許多當初一窩蜂進入文玩核桃市場的核農其實并不了解文玩核桃的種植方法,對核桃市場的走向和消費者的心態都缺乏正確的評估,一味地跟風最終只能使這些核農在殘酷的行業競爭下血本無歸。
前幾年文玩核桃市場泡沫化的高漲也不乏一些炒作因素,核桃的紋路也被人為的分成滿天星、盤龍紋、水龍紋等諸多叫法,人為因素的炒作導致了價格的上揚,但隨著產量的增多和消費者理性消費的回歸,也就出現了核桃價格暴跌的情況,而一味追求當季流行品種的核農自然會受損慘重。
現象七:民營美術館壓力山大
近年來,藝術市場的活躍也帶動了企業資本對民營美術館的青睞,大量民營美術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民營美術館熱”也讓許多美術館成為當代藝術的陣地。從民營美術館的整體來看,如今的民營美術館面臨著冷熱不均的現狀,一方面,一些美術館人氣爆棚,前往觀展的觀眾絡繹不絕。而對于一些缺乏傳播力度以及展品特色的民營美術館來說,因為同質化嚴重,使得這些美術館在民營美術館大潮來臨時,難以迅速找到足夠具有吸引力的亮點。許多民營美術館是由企業出資贊助,面臨著來自資金支持、團隊專業性建設等問題困惑,最終不堪重負而難逃沒落的命運。

數據顯示,國內非營利美術機構的年基礎運營費基本都在1000萬元以上,而剛剛過去的尤倫斯易主事件,反映了當下民營美術館的運營壓力及資金匱乏的普遍現狀。一些民營美術館一年內僅有1-2次展覽,持續幾個月的時間,其余時間幾乎都成為了提供出租展覽場地的“房東”。
對于民營美術館來說,最大的生存條件無疑是資金的支撐。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民營美術館的資金來源相對單一,美術館一年少則幾百萬元多則幾千萬元的資金投入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僅靠門票的收入是遠遠不夠的。由于現有的法律在民營美術館資金投入這一領域尚不成熟,民營美術館無法像國外一些美術館一樣,可以吸納社會資金,獲得其他企業的贊助和支持。
現象八:古董金融萬億市場待開發
在國內,變現難、抵押難、流通難,成了當前眾多投資收藏藝術品、古玩字畫人士面臨的尷尬問題。遭遇難題的人多了,且問題長期存在,自然也就有人開始尋求解決。當前,部分收藏界人士,開始著手打造藝術品(古董)金融產業鏈條,意圖通過藏品+金融、藏品+互聯網來解決收藏品市場的產業發展難題。在業界,稱其為古董金融。古董金融,就是將大家藏在箱底的寶貝拿出來,與銀行、擔保公司、典當行等機構合作,加快流通,降低變現門檻,將藝術品、古董由收藏品變為金融產品,與國際接軌,促進收藏品市場發展。

一些藏家們認為,文化藝術品不但需要金融產業鏈來助推發展,還需要權威的互聯網交易平臺。如果古玩藝術品電子平臺交易模式維護得好,將大幅度提升收藏市場的資金多元性,將大眾投資的項目由銀行理財、股票、基金等相對封閉、單一的空間,拓展到古玩、藏品、藝術品、郵票、幣卡收藏投資等文化領域,不但盤活了藝術品、收藏品、古玩字畫、郵幣卡存量市場,也激活了藝術品、郵幣卡增量市場,這是一個非常龐大、遠遠不止萬億資金的市場,甚至可以影響國際文化產業市場。
現象九:藝術教育越發受重視
藝術教育作為美術館、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橋梁,越來越受到重視。在藝術教育向公眾推行的國際大背景下,美術館、博物館成為連接藝術與公共的場所。2017年,圍繞藝術教育,以下機構作出了適合自己的大動作。

故宮博物院的教育項目更多的是借助藝術活動來傳達博物館的文物藏品或者建筑信息背后的文化內涵。
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研究融合音樂、電影、書籍和視聽為一體,有三個專門為兒童和青少年設計的展廳。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圍繞展覽來展開公共教育活動,沒有常設展,每三個月會更換一次展覽,同時也會交錯2-4場展覽,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展覽本身,深度挖掘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并傳遞給受眾是很重要的,被動的看展覽是不夠的,設置交互式的體驗。
麓湖·A4美術館以“藝術教育融入城市”為主題,試圖從藝術教育出發,通過藝術療愈與社會介入、美術館與兒童家庭的關系構建與三個方面的議題進行探討,試圖深入思考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職能,從藝術教育出發拓展至更多緯度的社會層面當中,讓藝術教育和城市生活發生更多元的互動。
中央美術學院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間啟動“未·未來”全球教育計劃,聯合全球重點院校,采用“跨文化、跨領域與跨時空”方式,以“問題導向、課題規劃與解題設計”為步驟,搭建面向全球的創新教育平臺。“未·未來”以影響時代的事件為啟始,重新審視當下社會語境中的藝術與設計,通過‘激活創新’、‘青年之為’和‘教育不在’三個階段,持續性的主題分享、圓桌對話、教育實踐、校長論壇等活動形式,深度探討與拓展未來教育議題,重新定義未來藝術設計教育模式,延伸傳統教育邊界,從而促進中國未來藝術設計教育全新模式的構建,推動全球藝術設計教育可持續發展。
現象十:私人美術館再次引人注目
近年來,以資本積累和個人收藏為基礎的私人美術館、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形成推動中國藝術發展重要的民間力量。例如,11月18日開館、隸屬上海寶龍集團的寶龍美術館,歷經5年時間籌備幾經選址的上海昊美術館,江蘇省南京市中心的德基美術館,計劃于今年開館的蘇寧集團美術館等,其中集結華誼兄弟創始人王中軍收藏的松美術館頗為引人注目。
松美術館外景
松美術館位于北京通州溫榆河畔,以“從梵高到中國當代藝術”展覽揭開開館序幕,展出藏品令人嘆為觀止。松美術館不是封閉內向型的美術館空間模式,而是更多容納了具有開放性和公眾參與性的公共空間,如地上兩層有視野開闊的江景餐廳、公共景觀庭院、音樂廳、咖啡廳、藝術品商店等,地下一層設有兒童展廳、圖書館、藝術品修復室、藝術書店等,地下二層有300多個車位的停車場,使得藝術不再遠離大眾。
一個影視圈的領軍者如此“跨界”收藏界,松美術館如此別具匠心,令業界人士議論紛紛。范迪安表示,國際上的許多著名美術館正是從私人收藏起步,甚至發展為一個家族幾代人的收藏。很多美術館就是收藏家的藏品面向社會、面向公眾建立的美術館,才有現代美術館的起步。中國現在是一個私人美術館方興未艾的時期,出現許多有特色、起點非常高的私人美術館,為中國美術館的這份大事業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