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何香凝校長誕辰140周年系列展
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教師作品展
Commerate the 140th anniversary of Principle He Xiangning's birthday
Exhibition of Teachers' Works from HeXiangning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主辦單位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
協辦單位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黨委宣傳部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黨委統戰部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
廣州市越秀區文化藝術中心
展覽時間
2018年6月18日-2018年6月28日
展覽地點
廣州市越秀區東湖路39號文化藝術中心
開幕時間
2018年6月27日上午10:00
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簡介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前身為仲愷農工學校,建立于1927年,何香凝先生首任校長15年。1984年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現是一所農、工、理、經濟、管理、文學、藝術和法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廣東省屬大學,坐落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廣州市。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為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二級學院,設計教學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有30余年的教學歷史,2004年正式成立藝術設計學院。學校為了更好地紀念首任校長何香凝先生,傳承先生“注重實踐,扶助農工”的辦學思想,2012年將藝術設計學院更名為“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
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現有全日制學生1100余人,教職工50余人,其中,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專任教師 12人(包括行業導師),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專任教師 13人,具有博士學位10人(包括行業導師),廣東省委宣傳部"千百十"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1人,廣東省人民政府“特別貢獻獎”的學科帶頭人1人,國家行業鑒定專家1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人,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專家1人,廣東省綜合評標專家3人,部分教師在國際、國內各級專業協會擔任理事或重要職務。學院行政設有視覺傳達設計系、工業設計系、環境設計系、美術系、實驗中心和學院辦公室。現有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3個專業;農業品牌包裝、旅游文創產品設計、數字媒體、農業裝備、日用品、家具、室內設計、展示與公共藝術、城鄉建筑與景觀9個研究方向。學院擁有藝術學專業學位碩士點,與園藝園林學院共同培養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與馬來西亞城市大學聯合招收“環境設計與創意產品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視覺傳達設計為廣東省特色專業,產品設計專業為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學院擁有廣東省非遺數字化保護與產品開發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業設計研發中心。同時建有何香凝藝術研究所、造型藝術研究所、傳播推廣與設計、環境設計研究所。
近年來,完成教育部及省級以上科研項目30余項,承擔國家級項目及其它科研項目10余項,科研經費600余萬元;,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和設計作品500余篇(件),獲獎作品200余項,SCI、EI等收錄1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及作品集150余部(本),獲國家專利200余項,獲各類科研獎勵50余項。學院成立以來,各專業平均就業率98%以上,得到社會廣泛認可。

李緒洪
學歷:博士研究生、博士后
學位:博士
職稱:教授
職務: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院長/ 研究生生導師
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與創意產品、城鄉建筑與景觀設計、中國畫創作
學術著作:
著有《廣東歷史橋梁的保護與景觀有機更變研究》、《新說潮汕建筑石雕藝術》、《游戲建筑》、《情感的喚回——李緒洪藝術展作品集》、《李緒洪水墨作品集》、《李緒洪素描集》等;在《建筑科學》、《建筑技術》、《古建園林技術》、《工業建筑》、《裝飾》、《藝術百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 余篇;設計有《趙嗣助故居的保護》、《葉氏宗祠設計》、《烏泥塘革命遺址的保護》和《楓洞村的保護》項目等。
美術創作:
作品入選《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97 中國藝術大展》等大型展覽30 余次,被廣東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深圳美術館、榮寶齋、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神州版畫博物館、何香凝美術館、湛江市博物館、肇慶市博物館、嶺南美術館等單位收藏。2013 年在廣東美術館舉辦“情感的喚回—李緒洪藝術展”,2015 年在陜西亮寶樓美術館舉辦“禮贊生命—李緒洪古建筑寫生作品展”等。
李緒洪作品:

廣東歷史橋梁的保護與景觀有機更變研究
李緒洪 著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0
本書探索廣東歷史橋梁景觀有機更變的適應性發展策略,主要論述了廣東歷史橋梁退役之后,作為文物建筑,不再是城鄉的主要交通載體,它的功能、格局,以及意義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原來的交通主干線向景觀藝術方向轉化。從優化、整合、經營、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廣東歷史橋梁的文化內涵,承載的歷史信息、藝術科學,成為人們研究人文歷史、科學技術的建筑實體,景觀空間成為人們休閑游憩的場所,發揮著歷史文化的作用。從景觀有機更變一體化設計從有機更變功能,樹立地方標志性建筑地位,立足橋梁景觀,與歷史街區空間復合,交通功能有機更變一體化設計,有機擴張與伸延景觀線,增加景觀節點,修理邊界空間,以人性化尺度來設計。從比較成功的案例分析切入,看到目前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總結經驗,面向未來。

新說潮汕建筑石雕藝術
李緒洪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2
本書從文化、藝術、建筑三個層面解析潮汕的建筑石雕藝術,探討潮汕各個時代的人們在文化積淀下對建筑石雕審美趣味的轉變,以及建筑石雕在潮汕傳統建筑的結構、裝飾和審美中的和諧統一。作者從藝術入手,對潮汕建筑石雕的雕刻技術、保護技術、維修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注重細節,通過建筑實例,大量圖片及一手資料,歸納出潮汕建筑石雕的藝術風格。潮汕建筑石雕不為裝飾而裝飾的設計理念,裝飾與結構的完美結合,是裝飾又是結構,是結構又是裝飾,對現代建筑設計、建筑裝飾起到借鑒作用。(本書2015 年獲廣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的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游戲建筑—空間模型藝術設計
李緒洪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6
本書從應用的“知”與“行”進行實踐、從科技信息進行誘導、從“游戲”中切入教學,從欣賞、分析、設計、模型制作,寓教于樂,用心靈的圖式設計城市的未來,突破了傳統純理論和純技術的分呈教學法,探索高校藝術設計課程與中小學美術課對接的培養模式。從人類生存的角度分析建筑與環境存在的問題,及生態平衡的作用,認識和諧建筑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引導人們保護建筑環境。

李緒洪·情感的喚回
李緒洪 著
廣東美術館
2013
本書收錄了李緒洪近年以中國畫為主的繪畫作品,涉及山水畫、花鳥畫兩大主題,作品不但吸取了中國傳統中各家的筆法精髓,現在中國畫大師們的水墨意味,同時兼具理性的思辨和對空間構成的思考,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本書為2013 年在廣東美術舉辦“情感喚回—李緒洪藝術展”的學術書籍。
連平葉氏宗祠設計:

連平葉氏宗祠總平面圖
葉氏宗祠位于廣東省連平縣田源鎮。連平縣田源鎮田源葉氏始祖——洪寶公,自明朝宣德(公元1426-1435 年)年間在田源奠基以來已有590年的歷史。 現存葉氏宗祠為20 世紀80 年代所建,占地面積約408 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12 平方米。宗祠坐北向南,平面為一進院落,合院式布局;主體建筑( 后堂) 面寬三間,進深一間,硬山頂,穿斗式結構。
2016 年2 月28 日,葉氏宗祠開展了族譜編修工作,成立了族譜編修工作的組織機構及人員分工。現族譜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并召開了幾次宗親會議,并把葉氏宗祠工作提到日程上來。
在20 世紀80 年代建時因經濟所限,葉氏宗祠選用的材料比較低廉,根據現場勘察,葉氏宗祠因年久失修,破壞嚴重,現存建筑物除了保留有少量代表宗祠的歷史價值構件外,大多數建筑構件已失去再生利用的價值,建議拆除原有建筑,重建葉氏宗祠。
由于葉氏自明朝宣德(公元1426-1435 年)年間來田源奠定基礎,所以,本次宗祠設計按照明朝嶺南的宗祠建筑形制設計,這樣可以追源葉氏宗祠的文化內涵。






連平葉氏宗祠后堂
(1) 后堂所有石柱,需全部按設計安裝。安裝后要清洗干凈,保留原石的本色;
(2) 后堂瓦面排水坡度按設計安裝;
(3) 后堂后墻磚牙宜再凸出一挑,滴水要伸出3 ~5 公分,保證水不滴后墻;
(4) 后堂木結構較多,整體要作防白蟻處理,木與墻石結接處要加防腐、防白蟻藥劑和涂料;
(5) 后堂隔扇門要按設計圖,其花式可考慮改為當地明式,加門檻;
(6) 所有杉木梁、木桷板、木桁條和木封檐板等的所有裝飾花牙要按地方傳統工藝雕刻,要精巧;
(7) 葉氏宗祠外墻要按設計做排水溝;
(8) 所有外墻用青磚片黏貼。

云自無心水自閑
紙本彩墨
138cm x 108cm
環境設計系簡介
一、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和職業技能的高級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從事室內與軟裝設計、展示與公共藝術設計、建筑與景觀設計及其項目策劃與管理方面的相關工作,同時還可從事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筑設計等相關專業的工作。
二、培養要求
(1)知識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室內空間設計、公共藝術設計、景觀規劃與設計、建筑設計等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環境設計的專業知識,著重培養專業實踐的能力。具體包括:
1、掌握環境設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與環境設計專業相關的知識,具備綜合分析城鄉環境設計問題和實際進行規劃與設計的能力;
3、熟悉國家與環境設計專業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具備相關領域的基本管理能力;
4、了解國內外環境設計專業發展的理論前沿和進展;
5、熟練掌握相關的計算機軟件知識,具有運用計算機綜合分析和解決環境設計問題的能力;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2)素質要求:
1、要求學生有相當的藝術、理工、文學基礎,具有良好的“邏輯+形象”的思維能力、語言表能力及繪圖能力;
2、掌握環境設計的基本技能與方法,善于理論聯系實際;
3、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良好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技能。
(3)能力要求:達培養學生掌握環境設計學、景觀美學、建筑設計、城市設計等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設計技能,具有良好的專業設計和項目組織管理等綜合能力。
三、專業特色
1、本專業依托學校農工學科背景,使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現農工特色,將設計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培養既有較高環境設計水平,又具有一定理論造詣的重點服務于城鄉生態旅游設計,舊村落改造等領域的環境設計藝術人才。
2、注重嶺南的地方特色,結合嶺南城鄉發展,設置:室內與軟裝設計、展示與公共藝術設計、建筑與景觀設計三大專業方向。
3、實行工作室制教學,強調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設計能力及實踐應用技能。
四、海外交流合作
本專業注重國際合作,先后與諾丁漢大學、愛丁堡龍比亞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威斯康星大學、澳洲中央昆士蘭大學、新西蘭林肯大學、日本創價大學、白俄羅斯國立工業大學、德國富克旺根藝術大學,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臺灣地區建國科技大學、銘傳大學、馬來西亞城市大學等建立了友好互訪、學術合作,本科、碩士生的交換生以及雙學位、雙學歷的培養項目,與馬來西亞城市大學聯合培養“環境設計與創意產品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項目。
五、研究成果
近年來,環境設計系師生教師在獲得省部級科研立項10多項,在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50多篇,參加設計及繪畫作品展100余件次,出版專著10余部,編寫教材10多部。指導學生參加國內外各項專業設計競賽200多次,獲得了優異成績,如: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亞洲設計學年獎、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廣東省“和諧杯”、 “嶺南杯”、“廣東之星”一、二、三等獎、優秀獎、優秀團體獎及優秀組織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