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俊采星馳——江西美術作品學術邀請晉京展暨‘魅力紅谷’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美術成果匯報”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由江西南昌紅谷灘新區管委會聯合中國美術館、江西省文聯等相關單位主辦,旨在通過藝術作品展示江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老區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
此次展覽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江西美術作品首次在中國美術館集中亮相,共展出國畫、油畫、漆畫、雕塑、陶藝等各類藝術作品230余件,其中有中國美術館館藏的八大山人、李瑞清、傅抱石、黃秋園等大家的23件傳世之作,也有老一輩江西藝術家的經典力作,以及當代江西中青年藝術家們創作的新貌。展覽結束,中國美術館通過與作者溝通,最終確定對6件作品進行收藏,這充分反映了江西改革開放40年藝術建設和發展的成果得到了專業的肯定。
談到江西美術,就不得不關注其對中國美術發展的貢獻。八大山人、李瑞清、傅抱石等美術巨匠皆善于在藝術創作中探索、發現新的方法、新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中國美術如何在傳統的基石上謀求發展。從陶博吾、彭友善、吳子南、段輗、漆伯麟、程允賢等老一輩美術家的作品中則可以看到一種特點、一種風范,就是對于歷史的尊重和堅守。他們將自己寶貴的生命體驗化為一幅幅作品,在藝術的表達上不拘一格,自成一派,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江西美術優秀傳統的傳承離不開美術家們前赴后繼的艱苦求索。改革開放以來,江西美術迅猛發展,呈現出與時俱進的新面貌,涌現出許多善于挖掘傳統,扣緊時代脈搏,充滿生活氣息,描繪新氣象,謳歌新事物的作品。藝術家們以飽滿的創作熱情,多方面、多維度地探索藝術語言的發展,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
此展不乏反映江西獨特紅色文化題材的作品,如章仁緣的油畫《星火》、汪曉曙的油畫《凌晨待令起義》、馬志明的油畫《土山門》、鄭越的版畫《血路》、黃慶平的雕塑《女紅軍》等,這些作品都是將地方傳統文化和紅色題材結合起來,在記錄歷史、抒發感懷的同時注重藝術語言的多元與創新。關注現實生活是江西美術創作的趨勢,婁遠琨的中國畫《無悔之人生——電力衛士》、張繼允的中國畫《礦工》、蔡群的中國畫《精益求精》、欒布的油畫《收獲的日子》、毛典國的水彩畫《重建汶川》等作品刻畫了勞動者的精神風貌;汪鴻的油畫《美好生活》、王燕的中國畫《陽光午餐》、劉文輝的中國畫《忙碌的日子》等作品描繪了人們平凡的幸福生活;尹洪的油畫《家園》、金曉明的油畫《山頌》、盧小平的中國畫《武功山色》、夏多晨的水彩畫《原野》等作品則是祖國大好河山的生動寫照。






江西美術善于將古色文化、革命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現代科技等題材進行結合,并用多層次、多角度的藝術表達方式呈現出來,實現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縱覽展廳,許多作品呈現出跨界融合的實驗意味。傳統寫意與寫實造型手法的結合,人物與山水、花鳥的結合,重大主題與生活感悟的結合,古典形態與現代元素的結合……一看就是20世紀之后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漆畫作為江西美術的一張名片,在本次展覽上也有著閃耀的呈現。江西漆畫藝術在60至80年代發展迅速,很大程度是由于其它畫種的介入與影響,許多油畫家、中國畫家都加入了漆畫創作的隊伍。如今的江西漆畫已經顯出了銳氣,一批中青年漆畫家如馮藝、寇炎、徐濤、胡偉、徐晶、程凌云、王俊、張明遠、洪堂安、姜曉光、李午興、龔國平、曹祥杰等脫穎而出。他們在創作過程中不再局限于具象的表達,或是恪守傳統漆畫的工藝技法,而是在漆藝語言和表現形式上不斷探索、嘗試,尋求作品面貌與思考深度的變化和推進,其作品呈現出紛繁的表現方式,以點帶面地影響著整個江西美術的發展。
“俊采星馳——江西省美術作品學術邀請展”從宏闊的歷史維度,對江西美術的發展做了較為深度的梳理。通過展覽可以發現江西美術具有深厚的藝術文脈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需要一代代美術家去了解、繼承和發揚,進而將優秀的江西美術推向全國,乃至世界。
(作者:徐晶,系南昌航空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