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甌江草堂,我被《明韻清風——甌江草堂紅金扇面精品展》震撼了!一千八百平方米的三個展廳,掛滿了灑金、泥金金箋扇面,再加上精裝畫框、明亮的燈光,鎏金異彩,光彩奪目,頓時讓我陶醉于這富麗堂皇的藝術殿堂,享受五百多年來藝術歷史的輝煌盛宴!
據我粗略統計,明韻清風紅金扇面精品展,一共推出迄明至民國五百多年間265位藝術家282幅紅金扇面精品。涵括了明朝93位藝術家的101幅扇面作品;明末清初39位藝術家的41幅扇面作品;清朝121位藝術家129幅扇面作品;清末至民國年間12位藝術家的12件扇面作品。其中還包括了明朝七位狀元、十七位進士;明末清初十六位進士;清朝兩位皇帝、二十一位狀元、二十三位進士;清末至民國年間十二位名人。如此蔚為大觀的紅金扇面精品展,從展品的數量,藝術家的人數,作者高規格的身份,在全國應該說皆屬首創!
文徵明 《松下聽泉圖》
折扇原來叫“折疊扇”,亦稱“聚頭扇”,相傳宋代開始從朝鮮傳到中國,到了明代永樂皇帝提倡折扇,制作折扇的作坊遍布全國各地,杭扇、吳扇、川扇等等,制作扇面紙張的工藝技術得到迅速的發展,品種眾多,但以泥金、灑金、貼金等紙張富有富麗堂皇的美感,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尤其是泥金紙是用金箔做主料制成的金色顏料裝飾的紙張,所以泥金折扇在明代是最為流行,連文征明都愛寫泥金扇面,誰能擁有泥金的折扇,不僅是生風取涼的工具,而且是一種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此次甌江草堂主人易蘇昊同志主辦的《明韻清風——甌江草堂紅金扇面精品展》,不僅充分展示了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五百多年來歷史的滄桑巨變,也讓觀者深刻領悟到五百年的中國美術史、書畫史。
仇英 《柳蔭牧牛》
諸如,明代是中國書畫藝術史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繪畫與書法,是在延著宋元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演變發展。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的發達,出現了一些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與流派。繪畫方面,有戴進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征明為首的吳門派,由董其昌、趙左等人形成的松江派、華亭派、蘇松派,以及藍瑛創立的武林派等等,流派紛繁,各成體系。山水、人物、花鳥各種畫科,全面發展。我們通過觀看“紅金扇面精品展”文征明的《松下聽泉圖》、沈周的《山林書屋圖》、仇英的《柳蔭牧牛圖》,就可以看到屬于文人畫派的“吳門四家”的全部面貌。
傅以漸 《行書五言詩》
沈周(1427—1506年),是吳門畫派創始人,世代隱居吳門,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創作。他學識淵博,富于收藏,交友甚廣,極孚眾望。平時和易近人,乞詩乞畫者“履滿戶外”,“販夫牧豎”向他求畫,從不拒絕。甚至有人作他的贗品,為售高價求其題款,也欣然應允,宅心仁厚,“從不打假”。與文征明、唐寅、仇英被譽為“明四家”。他的繪畫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中有承前啟后的作用,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悠閑意趣。文征明(1470—1559年),出身仕宦,與吳中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交友稱“吳中四才子”,五十四歲被舉為翰林待詔,四年辭歸,從事書畫創作三十余年,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文氏一家子侄和淑門弟子眾多,“吳門派”的主力大都來自文氏一支,流風余韻,傳布甚廣,影響所及,一直延續到清朝一代畫壇,出身于文氏門下的陸治,亦屬其一高足,泥金扇面《秋林江夜》可屬陸治代表之作。仇英雖出身工匠,由于年輕時善畫,結識許多書畫家,為文征明所器重,技藝大進,青綠山水色彩鮮艷,工筆重彩工細雅秀,人物故事形象精確,列為“吳門四家”之一。周天球(1514—1595年),從文征明游,善書畫,自出風格,又有出新之妙,此次精品展推出周天球的作品有四件,皆為周天球的代表之作,其中周天球的泥金《行書七言詩》扇面,亦為其代表之作中的精品,十分難得。李東陽(1447—1516年),明天順八年(1463年)舉二甲進士第一,官至光祿大夫,左拄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擅于書法,他是明朝初期臺閣體書法,向明朝中期吳門書法過渡期的重要書法家,在我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幅李東陽的泥金《行書文論》扇面,是李東陽的代表之作,十分重要。
蔣廷錫 《歲寒三友圖》
明代的后期到清朝的前期,是我國王朝更替、改朝換代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大動蕩大變革,涌現了眾多文化藝術的改革家,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
諸如,張瑞圖(1570—1644年),明萬歷三十五年進士第三(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晉建極殿大學士,禮部尚書,以擅書名世,與董其昌、邢?、米萬鐘齊名,有“南張北董”之號,此精品展推出的張瑞圖泥金《楷書七言書》扇面,乃是張瑞圖的代表之作,十分難得。董其昌(1555—1636年),萬歷七年(1579年)進士,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他的畫風蘊蓄豐厚,拙中帶秀,清雋雅逸,以平淡天真取勝,當時聲望顯赫,成為“華亭派”首領。此精品展推出的董其昌作品有三件,件件都是董其昌的精品,其中泥金《山水》扇面,亦屬董其昌作品中的精品,十分珍貴。
倪元璐(1593—1644年),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歷官戶部、禮部尚書,工書畫,有“筆奇、字奇、格奇”三奇之稱,又有“勢足、意足、韻足”三足之譽,他突破明末柔媚書風,創造強烈個性書法,與黃道周、王鐸鼎力,被譽為“明末書壇三株樹”,又與王鐸、傅山、黃道周、張瑞圖并稱“晚明五大家”,成為明末書風代表,在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師,倪元璐自縊殉節。此精品展推出的倪元璐泥金《墨筆山水》扇面,十分珍貴。
黃道周(1585—1644年),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禮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首輔),抗清失敗被俘,壯烈殉國,南明隆武帝賜“忠烈”,追贈“文明伯”,清乾隆改謚“忠端”,此次精品展推出的黃道周泥金《草書七言詩》扇面,十分珍貴。劉若宰(1595—1640年),明崇禎元年(1628年)狀元,為官廉政,薦良臣,發現史可法推薦為安徽巡撫,善書法,此精品展推出的劉若宰泥金《王羲之積雪凝寒帖》扇面,為劉若宰的代表之作,十分珍貴。
劉墉 《行書扇面》
程正揆(1604—1676年),明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榜名為正葵,官兵部侍郎。清改名正揆,清工部右侍郎,順治十四年(1657年)掛冠,遠廟堂,近江湖,與弘仁、石溪、石濤、鄭板橋等奇才逸士游。此精品展推出的 程正揆泥金《臨王大令書》扇面,為程正揆的精品,十分重要。
王鐸(1529—1652年),明末清初書畫家,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郁勃,骨氣深厚。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累擢禮部尚書,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為東閣大學士。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被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太保,于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謚文安。此次精品展推出的王鐸泥金《書法》扇面,為王鐸作品中的精品,十分珍貴。
王翚 《秋山放棹圖》
陳洪綬(1599—1652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入京為國子監生,曾被召為舍人,內廷供奉,不久即離京南歸。明亡后,一度于紹興云門寺出家,后還俗長期在杭州賣畫為生,畫畫學古人但不拘守成法,大膽突破前人陳規,融會貫通,自成一家,在版畫的藝術上也有突出的成就,曾繪制過版畫插圖,《水滸葉子》、《博古葉子》、《九歌》、《西廂記》等著名文學作品的繡像和歷史人物,個性鮮明,豐富了當時欣欣向榮的版畫藝術。陳洪綬的繪畫對近百年來的畫壇影響很大,著名的海上畫派的任熊、任頤的畫風,都是繼承他的傳統。甚至有的人稱謂陳洪綬的繪畫“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三百年無此筆墨。”當代國際學者推尊他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中第一人。”當然,我也可放言,隨著巨著《紅樓夢》紅學研究的深入發展,陳洪綬的遺作文物的價值,將會有更大的升長空間。此精品展推出的陳洪綬泥金《行書七言詩》扇面,為陳洪綬的代表之作,十分珍貴難得。
金圣嘆(1608—1661年),蘇州吳縣人,文學家,文學批評家,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唐詩,以及杜甫諸家,都有評點。金圣嘆的點評,藝術見解獨出手眼,是繼李贄之后,將小說戲曲評點推進到新的高度,他把人物性格塑造放在首位,金圣嘆說,水滸傳令人百看不厭,“無非他把一百零八個人性格都寫出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任由其聲。”清世祖福臨在順治十七年(1660年)說:“此(金圣嘆)是古文高手,莫以時文眼看他,”金圣嘆得知順治皇帝對他的夸獎感而泣下,向北叩首。但是,順治皇帝的褒獎仍沒有救金圣嘆的命,金圣嘆還是冤死在蘇州“抗糧哭廟”的冤案中,在刑場行刑時,金圣嘆的兩個兒子蓮兒、梨兒哭暈在刑場,金圣嘆仍然以‘蓮’(憐)和“梨”(離)的諧音,賦詩句“蓮(憐)子心中苦,梨(離)兒腹內酸”,安慰兩個兒子,讓人潸然淚下。金圣嘆死后,埋葬在家鄉蘇州吳中五峰山下博士塢,現在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次此精品展推出的金圣嘆泥金《形式七言詩》扇面,世上僅此一件,為金圣嘆傳世孤品,萬分珍貴!
清代是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自清世祖順治1644年登基,至清溥儀宣統1911年退位,歷時二百六十八年,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諸因素的影響下,繪畫、書法呈現出特定的時代風貌。尤其是“四王、吳、惲”,是清初并稱畫壇的“六大家”,其中“四王”的擅長、崇尚、畫風相近,形成“四王”畫派,占據畫壇正統地位。吳歷的山水另有特色,惲壽平則以花卉見長,他們各以自己的畫風,形成不同的畫派。
諸如,王時敏(1592—1680年),為“四王”之首,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明代相國王錫爵之孫。明崇禎初年以蔭仕至太常寺卿,故又稱“王奉常”。少時與董其昌、陳繼儒來往密切,為“畫中九友”之一,入清后隱居不仕,工詩文書畫,擅山水,富于收藏。此次精品展一共推出三件泥金扇面三幅,幅幅精品,其中泥金《秋居圖》扇面,也屬王時敏代表之作,十分珍貴。
王鑒(1598—1667年),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的曾孫,江蘇太倉人,明末官廉州太守,入清后隱居不仕,“畫中九友”成員,與王時敏經常切磋畫藝,為清初“樓東派”首領之一。作品運筆沉著,用墨濃潤,擅畫青綠山水,色彩濃麗而清潤。此次精品展推出王鑒作品三件,件件精品,其中泥金《仿范中立山水扇面》,亦為王鑒代表之作,十分珍貴。
王翚(1632—1720年),江蘇常州人,出身文人世家,家學淵源,祖上五世均擅畫,王翚自幼喜歡畫畫,后被王鑒賞識收為弟子,又介紹給王時敏,得到二王指授,又得以臨摹古畫真跡,畫藝益精,成為一代大家,是“四王”中技法比較全面、成就比較突出的畫家。六十歲時被康熙皇帝召幸,主持繪制《康熙南巡圖卷》共十二大卷,堪稱王翚創作畫中鉅制,畫面自京城永定門開始,至紹興大禹廟,再經金陵回京城,沿途城鄉風光,社會生活,山川景色,以及康熙南巡盛況,安排得井然有序,又富有穿插變化,場面之浩繁,內容之豐富,筆墨之多樣,實為清代手卷畫中的宏篇,可以看出王翚駕馭場景之能力。王翚畫風宗學者很多,形成了“虞山派”。此次精品展,推出王翚作品三件,件件精品,泥金《秋山放棹圖》扇面,亦為王翚作品中的精品,十分珍貴。
王原祁(1642—1715年),王時敏孫,康熙時進士,因專心畫學,被召共奉內廷,曾奉旨編纂《佩文齋書畫譜》,任書畫譜總裁和《萬壽盛典》總裁,官戶部侍郎,故亦稱“王司農”。他的畫風筆墨生拙,韻味醇厚,有“筆端金剛杵”之稱。由于王原祁受到清皇室的青睞,政治地位顯赫,當時追隨他的畫家和為他代筆的畫家眾多,遂形成“婁東派”,幾乎霸占了當時的畫壇。此次精品展推出的王原祁的作品有三件,件件皆為王原祁的精品,其中泥金《仿北苑茂林煙靄圖》,為其精品,十分難得。
吳歷(1632—1718年),江蘇常熟人,青少年時家境沒落,跟王鑒學畫,又當王時敏的學生,皴染工細,清潤秀麗,與“四王”惲壽平并稱“清初六大家”,但他與“四王”不同之處是亦善畫人物,非同凡格,他雖社會地位較低,但卻不俯仰權勢,人品畫品皆高,秦祖永贊其“此老高懷絕俗,獨來獨往,不肯一筆寄人籬下,觀其氣韻沈郁,魄力雄杰,自足俯視諸家,另樹一幟。”此次精品展推出吳歷的泥金《擬子久筆意山水》扇面,為吳歷精品,十分難得。
惲壽平(1633—1690年),江蘇武進人,他一生坎坷,飽經困苦,幼年遭戰亂,清初隱居鄉里,遂伯父惲向學畫,以買畫為生呢,山水用筆古拙,氣厚力沉,后改學花鳥,繼承和發展了徐崇嗣的沒骨法,創造出形象生動,色彩明媚,筆調簡潔的新畫風,一時風從者甚眾,形成“常州派”,惲壽平在清初畫壇被譽為“四王、吳、惲”六大家。此次精品展推出的惲壽平泥金《看梅圖》扇面,乃惲壽平代表之作,十分精彩。
蔣廷錫(1669—1732年),江蘇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進士,雍正年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擅畫,中年前作品頗受“惲派”影響,后取陳淳、徐渭畫意,變為放逸,所作既有工筆重彩,艷麗細致,又有水墨寫意,簡易放縱。蔣廷錫所著《小山畫譜》,專論花鳥畫法,對于后世有一定影響。此次精品展推出的蔣廷錫泥金《歲寒三友圖》,為蔣廷錫代表之作,十分珍貴。
傅以漸(1609—1665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朝第一次殿試,奪清朝首科狀元,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此次精品展推出的傅以漸泥金《行書五言詩》扇面,十分珍貴難得。
法若真(1613—1691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進士,翰林院編修,安徽布政使,清正廉潔,曾傾家財為五縣災民交租稅。善書法,文采超然脫俗,紀曉嵐評其書法“不今不古”,為“性靈派”。此次精品展推出的法若真泥金《草書無言自作詩》扇面,十分珍貴難得。
劉墉(1719—1804年),劉統勛長子,乾隆十六年(1715年)進士,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奉公守法,廉政清廉,書法造詣深厚,帖學大家,被譽為“濃墨宰相”,在中國書法史上,與翁方綱、成親王,鐵保譽為“翁劉成鐵”四大家。此次精品展推出的劉墉泥金《行書》扇面,為劉墉代表之作,十分可貴。
清朝末年至中華民國初年,是我國歷史大動蕩大轉折時期,涌現了很多拯救中華民族的英才。此次《明韻清風—甌江草堂明清紅金扇面精品展》,遴選了這個時期十二位英才的十二件作品,給展覽參觀者,提供了認識了解這個大動蕩時代人證物證。諸如其中夏同龢的泥金《行書杜甫秋興八首》扇面,就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珍貴歷史文物。夏同龢(1874—1925年),貴州麻江縣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9年)狀元,是貴州歷史上僅有的兩位狀元之一。光緒皇帝親筆御點為戊戍科(恩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公派日本法政大學,是中國第一個以狀元身份留學的人,攻讀工業和經濟,學成回國。在日本政法大學考試文章《清國財政輪》,刊載在日本《法律新聞》,還完成中國最早介紹現代行政法律制度的書《行政法》。回國籌辦“廣東法政學堂”,是中國最早實施法政專門教育的學堂,培養了許多活躍于中國政治舞臺的人物。1905年出任廣東政法學堂監督(校長),中山大學的前身。中華民國成立后,1913年第一屆國會國會成立,聘任眾議院議員。
《明韻清風—甌江草堂明清紅金扇面精品展》觀后,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海里不停地涌現著中華民族從明朝至民國五百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呈現著五百多年中二百五十六位呼風喚雨的英雄人物,浮現著兩百多人的二百八十二幅金壁輝煌的藝術珍品。我突發奇想,這個精品展不要閉幕,長期展陳下去,經過補充調整,轉換成一座“明韻清風紅金扇面博物館”,讓更多的人走進這座藝術的殿堂,洗禮心靈,接受教育,享受中華民族的藝術,就功德無量了!
2018年7月1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