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海峰、天風禪師、張肇達、XYZ畫廊館長范學宜

嘉賓合影
秦漢之“磚瓦”,與夏商周之“青銅”,隋唐之“陶”,宋元明清之“瓷”,皆是中華文明之瑰寶。“秦磚漢瓦”的歷史獨特性與豐富性,是獨具中華文化特征的藝術形式與藝術作品。天風禪師、張肇達、許海峰將自身獨特的修行經驗與審美觀念,融入這一中華傳統的藝術精粹中,重新演繹“秦磚漢瓦”,創作出特具有藝術性的硯、壺承、茶臺、磚上書法、空間裝置品等“新秦磚”秦風窯系列作品。
天風禪師乃是在終南山結廬而居的終南隱士,與藝術家張肇達是多年的好友,秦風窯秦磚茶海創始人許海峰在終南山與兩位結識。2018年春,終南山中許海峰與天風禪師、張肇達圍爐賞雪,天風禪師說應該辦個展覽。以秦磚漢瓦為媒介,以當下文明的追求,將宗教、藝術、民族融合在一起,讓更多的人感受秦磚漢瓦的獨特魅力。于是這一夜三人無眠,才思泉涌,暢聊古今,無數作品的創意就在當時誕生了,并敲定展覽名稱為“新秦磚”。
歷時一年多,由天風禪師、張肇達、許海峰設計的近百件作品,總重量達一噸多的“新秦磚“,許海峰終于燒制完成,能與有共同感悟的人分享。
許海峰認為,秦磚漢瓦在西安誕生,隨著時代變遷,從西安到山西、蘇州、北京,經過漫長的幾千年,其文化傳承與應用范圍早已發生了巨變。作為陜西人,對于我們腳下的土地所孕育的文化有著天然的驕傲,可對于文明的傳承我們目前所做的僅僅是玩賞拓片。如何弘揚秦磚漢瓦的文化,一個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的重要符號,我們不能將他們束之高閣,擺放在博物館中供人瞻仰。我們應該竭盡所能,發散思維,依托秦磚漢瓦的文明,創造出與適應當下文明的產物,使秦磚漢瓦走入每個人面前,不僅僅是觀賞,而是零距離的觸摸。這是許海峰的秦磚夢。
天風禪師道:“極與相,無與相,器之極至乃不器,不器即無相,此儒釋之共妙也。”
張肇達表示,藝術是自我精神與外在空間的一種精神呈現,在整個藝術史上,藝術家運用不同的介質融入自我精神進行創作之后,形成的各種視覺呈現。而更深層次的藝術活動是觀者與呈現形成的精神共鳴與生活體驗,這才是藝術圓滿的意義。許海峰藝術的視覺呈現是生活,將博物館內隔著厚厚玻璃才能看到的秦磚漢瓦燒制技藝傳承下來,融入生活中,呈現在生活中。他的作品需要人們使用后,作品才能圓滿。

這次展覽告訴你, 磚只是材質,你就是藝術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