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辰,1984年生于文化悠遠、人杰地靈的瀟湘大地永州。幼稟庭訓,好讀書史,頗具見地。2002年負笈千里,游于津門諸名公之門,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隨齊寶成先生學習油畫,其后師從天津美術學院周天先生研修民俗文化與設計;因好收藏而熱衷于道家及禪宗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2016年有幸被國內第一個以古今結合再創作藝術品牌“繕古文化”創辦人李東升納入門下,從此深入學習古今結合再創作藝術品的應用及推動。
藝術行者趙子辰
一路跌跌撞撞走來,趙子辰人生的經歷也堪稱一部教科書:大學畢業最初他主要以油畫和美術設計為生,那時還未等他的油畫作品完成,卻已被藏家爭先訂購;他還是影視圈中極富情感色彩的影視美術師,曾參與過當時風靡一時《天大地大》、《后宮》等影視制作;后來又去到大學任教,同時還創辦了自己的美術培訓學校;再到受邀去全國各地參與一些大型文旅項目的策劃……直到遇到了李東升老師,他的生命格局徹底發生變化,突然頓悟,感覺以前所有的經歷似乎都是為今天的來臨去讓他所做的充分準備!
明朝張岱曾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從藝者皆是有“癖”之人,趙子辰一發不可收拾地對器物和器物背后的文化一往情深。 當今圣賢精神的沒落,人們的精神缺失,恍然無守,無所堅持,這是時代的病根。為了成功打造一劑良藥,這些年來趙子辰放下原有的一切跟隨恩師李東升一直踐行在這一文人理想的路上!
老師常說,傳統如果僅僅是復制古人的風雅,終究都是悅人的表演與對過往的艷羨。傳燈古人的智慧,從容應對此刻,老樹著新花,傳統才會生機活潑的生長。讓殘瓷舊物和有著同樣厚重的各種傳統工藝融會貫通,去重新構建更適合它流傳的美學觀,這才是需要我們始終堅守不變的立場。
趙子辰作品《幻境》
是什么魔力能讓趙子辰對這些本來暗淡無光的歷史遺留物深深迷戀?趙子辰認為,沒有心靈療愈感受的作品絕不能稱之為藝術!因為在經歷過經商的失敗、情感的創傷、友情的背叛后再重新找回自我的他,通過日復一日的行禪般的內心寧靜的驅使,使得他對這些因為歷史原因所造成被眾人遺棄的各種傷殘文物變得更加心心相惜,這樣的再創作,不正就是經歷過傷痛后精心、傾心、同理心的結果?這個結果在精神是療愈,在藝術上是創造,在文化上是化育,在人生是修行。
人也好,物也罷,“精神物化的器物之美”深深感染了他,也更增強了他堅定不移的信念,他始終認為兩者是具有共通性的。正因已經深植于心的這個觀念,一次高端論壇分享演說上他大膽提出了這個大家還未曾反應的問題:“未來十年中國將是文化藝術療愈經濟的重要時期”!現在看來這話確實不是空穴來風的,近年市場經濟的低迷,所有行業的大洗牌使得各領域經受著異常嚴峻的考驗,大家此時都在尋求更加舒適理想的狀態以更好去面對和梳理出更適合發展的方向,而所謂的“療愈”也將成為所有人的必需,或許這也正是為什么趙子辰對“文化藝術療愈”這一說能使之上升到2018年年度新熱詞的主要原因吧!
趙子辰作品《凈土》
趙子辰定位以古代文人對茶、花、香的生活方式為主線,緊密相連,讓不同功能的器具共同構建出文人優雅閑適、清凈精致的生活情趣,通過古器再造的實用藝術品把古代文人的精神生活與現代人的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具有能量場域的文化藝術療愈空間。受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完成藝術品實用化走入人們的生活中,然后去漸漸演變成一種習慣,再透過其所傳遞的藝術理念去影響更多人的生活美學、態度及思維,最終能讓大家在這些跨越了古今兩種溫度的藝術作品中找到心靈的慰籍,也可以更好通過這些當下精致生活的方式去體現真正文化藝術療愈的成效。
確實,“ 實用之美才能算是真正的器物之美”,在合適的地點和時間,使用適合的器物,自然而然地恢復了一種生活的狀態。一件古代的藝術品,無論它在漫長的時光中失卻了什么,如果我們愛它,就要盡自己的一切能力,讓它重新活過來。它的復生,可能不是以原來的面貌出現,但它的靈魂、它讓我們感動的氣質,卻不會因為這次復生而湮滅或磨損,而是以一種更加熠熠生輝的姿態,破繭而出,涅槃重生。
趙子辰《古器再造》
喜歡趙子辰油畫的朋友現在還時常向他訂購作品,也有一些拍賣公司提出征集他作品的意向,但他都是笑笑婉拒,因為在接下來更多的時間里他都將會把精力投入到摯愛的古器再造上。
在這個充滿對歷史頂禮膜拜的藝術道路上,趙子辰通過收集、整理、再創作,以惜物哲學將殘瓷舊物再創造出適合當下生活美學的作品,讓文化生命的再一次重生,生長為一種新的藝術形態。趙子辰希望以行者的步伐走入更多人群,再通過這些器物之美成為人們互通交流的紐帶,使得人、器物、飲居、空間、文化回到與自然的連接,同時在文物保護中留下鮮明的文化印跡,如此才能更好地書寫社會進步與保護歷史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