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華夏精湛技藝 擔當時代微刻工匠
一一評李鴻鵬61萬字《石頭記》微刻作品
說出這樣一組數據,大多數人都會為之震驚:61萬字《石頭記》微刻,尋石大江南北數千公里,刻工不分晝夜寒暑歷時5年;51公斤朱砂蠟石,每個字控制在0、3一0、6毫米之間,行草書法為之;章法布局錯落有致,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雕琢其間。疫情期間的4月下旬,吉林省工藝美術大師李鴻鵬先生"十年磨一劍"的傾心力作,在其長春微雕工作室隆重面世,在業界引起不小的轟動!

微刻,是指在竹簽、石頭、象牙、金絲、頭發等材質上刻下的微小文字,這種文字須以五倍放大鏡之下,才能用肉眼識讀。中國文化五千年,微刻技藝三千年,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就出現了在甲骨上的微刻文字。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陜西省岐山縣鳳雛村發現西周時期的甲骨文,刻有微型文字的甲骨293塊。這些甲骨上的文字細若發絲,需借助5倍以上的放大鏡才可辨認。2002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陜西省城固縣寶山村商代遺址中,發現了一枚距今3000多年的極尖銅針,其做工之精細令人驚嘆。專家認為,這種極為尖細的銅針,就是用來微刻甲骨文的。

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微刻,當屬明代王叔遠的核舟,中學課本中有一名篇為《核舟記》,由明朝文學家魏學洢撰寫,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王叔遠的"核舟"技藝。文中寫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同時代作家李日華撰寫的《六研齋筆記》中,對王叔遠的"核舟"微刻,也有詳盡的記述,可見此事不虛。清朝乾隆年間,有藝人在一粒芝麻上刻寫了"萬壽無疆”四字,為乾隆皇帝賀壽,又使微刻藝術紅火一時。
晚清至民國時代,微雕微刻主要盛行于福建省一帶。其中著名的有林元水(1876年一1937年)、林清卿(1876年一1948年)等。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傳承這一工藝美術的人士多至數百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同是1949年出生的重慶籍人士潘啟慧、江西人士周信興。潘啟慧微雕的《清明上河圖》極為精湛,他先后被譽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國際民間藝術家”(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李鴻鵬生于1955年,當屬微雕微博領域的后起之秀和佼佼者,他的作品在國內多次獲得頭獎或金獎,并先后被評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和吉林省工藝美術大師。微刻61萬字《石頭記》,是他歷時10年后的新作。

微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綜合藝術。它表現的是微觀之中的宏觀,微小之中的精細,精細之中的大美。在國內雕刻界,刻指凹進為陰,雕指凸起為陽,印章的陰陽之分由此而來,也賦予了哲理。微刻者以刻為主,亦善雕工。書與篆同俱、刻與雕同在、詩與畫均可,這是中國微雕微刻藝術家們的共同特征,李鴻鵬亦是如此。他的《石頭記》微刻,深刻而又系統地詮釋了中國微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當代創新。
為微刻61萬字《石頭記》,首先要選擇適當的石材。為此,從2010年夏初開始,李鴻鵬在"壽山、青田、昌化、巴林"四大名石上輾轉反側、東奔西跑,先后花費了五年之久的時間。其中,他從長春三次往返內蒙古巴林右旗,并請鑒石行家陪同,結果是賭了一大塊廢石,一下子賠了十幾萬元。此后,他又南下浙江昌化,挑選托運了兩塊昌化石,但沒想到物流運輸使之在途中摔成了碎塊。兩次打擊未能使他改變夢想和初心,2015年的一天,由石友向他提供了一條重要信息,在廣西發現一塊約150公斤的朱砂紅葉蠟石。吸取以往教訓,他買下這塊原石后,經石料加工廠科學處理后,一路護送至福州,然后又護送至長春,一塊純正朱砂紅、自然山形的優質石料,終于落地到手。
石料到手后,先要根據石材的自然體態,將兩面打磨的像玻璃一樣平滑,然后對《石頭記》的61萬字在石材兩面做出整體謀篇布局。對石面有瑕疵的地方,則做出適合于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花草魚蟲的雕工設計。這些工作,需要作者的綜合素質或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包括對《石頭記》(紅樓夢)的理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從事微刻微雕的技術設備日趨現代化,放大鏡、顯微鏡、投影儀必不可少。其中,刻刀居于突出地位。李鴻鵬的刻刀,變換過多種金屬材質,最終選擇的是合金,且在金鋼砂上自行磨制刀尖,其尖度是我們常見針尖的約六分之一,這是從事微刻的必然要求。有了利器后,功夫主要表現在作者的書法水平上。微刻書法,主要運用中鋒,即手握刀具應垂直于90度,使書法之美微刻于石,盡可使微刻之字放大來看,又是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
李鴻鵬的微刻《石頭記》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取材于一塊原石,此石重51.2公斤,寬80.3公分,高52.3公分,厚5.5公分,主色調為朱紅,兼有黃、灰、白等色。二是微刻于一石的文字量前所未見,它以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的《紅樓夢》為版本,石材正反兩面各刻有30余萬字,且放大后的字跡清晰可辯,書法韻味仍在。三是作品微雕部分由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花草魚蟲作配圖點綴,還原了《石頭記》的原有生活場景,既豐富了作品的整體藝術效果,又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總之,宏大篇幅于微細,微細之中見功力。

微刻是一項艱辛精細的平面雕刻技法。它要求作者:眼盯手刻、心無旁騖、胸有成竹;意在筆先、情在藝中、神在指間。將近30年期間,李鴻鵬書法作品上千件,微刻作品3000多件,書法與微刻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總文字量已超過360萬,這在當代中國是罕見的。他的微刻作品,已形成了四大系列,即詩詞歌賦、古文名篇、國學經典、佛教文化,這在國內書法和微刻界也是少有的。《石頭記》微刻是他近幾年著力攻克的一部代表作,他在五年間的1500多個夜深人靜中,排除干擾、獨自堅持。此情此景,堪稱時代工匠、嘆為觀止!

李鴻鵬從事書法和微刻藝術30多年以來,主要是工作之外的業余愛好。當他10年前摯于微刻《石頭記》后,便辭去了年薪幾十萬元的某公司高管一職,專心于微刻,致力于創作一件宏大的藝術珍品。微刻巨幅作品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以市場和商業行為來看,有些得不償失。但李鴻鵬執著于此途,樂于工匠精神,并有聯合知名刻友,完成微刻(雕)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的進一步設想和追求。
李鴻鵬德才兼備、學識淵博,藝術感和審美力很強,且樂于交友,口碑極好,被業界和朋友們譽為德藝雙馨之師。祝愿他與國內刻友們的宏愿在不遠的將來得以實現,為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和精湛工藝美術作出更大的貢獻!
(河南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王保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