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在新時代又吹綠了這里/天府機場是夢中鳳凰的新家/鳳凰展翅騰飛新天地/春風暖心三岔花盛開!這是一場音與情感的完美融合。1月11日,在“百島爭鮮”三岔湖詩會上,四川大學文新學院副教授朱姝為大家朗誦了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為成都東部新區原創的詩歌《三岔湖的桃花在藍天下歌唱》。
當天,“百島爭鮮”三岔湖詩會如期上演,詩會分為采風、詩歌展覽、現場誦讀、文化探討等內容。據悉,此次詩會由成都東部新區黨工委管委會主辦,交通銀行四川分行、成都文化品牌促進會支持,是成都東部新區首屆“魚羊鮮”文化美食季重要組成活動。

新區采風
體念公園城市魅力
在采風活動中,詩人們登頂丹景臺,感受到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之美;站在馬鞍山觀景臺,遠眺整個成都東部新區塔樓林立的場景,感受“東進”發展的勢頭。在采風過程中,詩人們被公園城市的美景所折服。他們表示,雖然現在已然是深冬,但丹景丹、馬鞍山依然遠山含翠。“感覺就像是進入了一幅山明水秀的山水畫中,很好地彰顯了公園城市理念。”
在成都東部新區田園詩歌作品展區,《街燈亮了》《我深情凝望著你,玉成》《丹景山》等多篇成都東部新區田園詩人、農民詩人的詩歌作品對外展出。在這些作品既體現了成都東部新區的文脈傳承,又彰顯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詩頌新區
感受濃郁文化氛圍
在詩會上,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文聯主席、著名詩人梁 平,魯迅文學獎得主、重慶市作協副主席李元勝,成都文旅集團黨委專職副書記古華書等30余位國內詩壇大咖及詩歌愛好者齊聚一堂,一起聆聽詩歌朗誦與創意表達。
“凌虛神鳥驚天府/穿淵潛龍動地帷/東進如荼鼓正急/載譽新區添翼飛”,在本地詩人蔣向東朗誦其作品《東部新區攬勝》中,成都東部新區人民只爭朝夕建設新區的畫面被徐徐展開,也開啟了此次詩會。
在成都東部新區這片土地上,古往今來文化底蘊深厚。詩人們用三岔湖作原料,以沱江水調色,留下了眾多作品。詩歌會上,詩人朗誦的詩歌都以成都東部新區著名符號為主題和內容,天府國際機場、三岔湖、丹景臺、馬鞍山、沱江、絳溪河……流露出詩人們對成都東部新區濃濃的情愫。
成都東部新區高樓漸立人車喧/璀璨光影中繁星燦/天府熱土機器轟鳴千丘平/拔地倚天中機場現/精筑城廣聚人的大規劃/強功能興產業的新詩篇……本地詩歌愛好者蘇俊清現場朗誦其作品《在這片土地上》,將自己對于成都東部新區的熱愛,傾注于詩歌中長長短短的句子中。
交通銀行四川分行的詩歌愛好者張鈺婉現場為大家朗誦了題為《乘風破浪 共攬碧水藍天》的詩歌,字里行間中表達了其對成都東部新區美好未來的祝福。
“吉狄馬加主席曾經評論成都是一座‘詩歌與光明涌現的城池’,而成都東部新區正是這座城池又一個亮點和美好的愿景。”梁 平認為,成都東部新區本地文化如何有效地融入天府文化,并且發揚光大,是未來需要推進和加強的工作。未來,他希望作家、藝術家能夠更多地了解成都東部新區,參與和見證成都東部新區的建設和發展,熱情謳歌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不久的將來,當我們的詩人們在書寫成都生活時,會有更多關于成都東部新區風光的表達。”

大咖齊聚
共同探討成都東部新區文化發展路徑
在成都東部新區文化本底和詩意棲居縱論環節,李元勝、古華書、鄧佳、劉紅立、熊焱、蔣藍、凸凹、余幼幼等8位國內詩壇大咖及詩歌愛好者,圍繞成都東部新區如何在傳承天府文化的基礎上、在巴蜀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實現區域的跨越式發展與文化本底發掘留存的協調統一,如何塑造推廣區域美學生活和詩意棲居等主題進行分享、探討。
成渝兩地自古以來在文化上就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如何將成都東部新區建設成為巴蜀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陣地。李元勝說,成都東部新區的規劃讓他很“驚喜”,他看到了一個非常美好的未來城市形態。“成都東部新區的國際化,現代化,都是為下一代準備的。”李元勝說。
“成都做得更快,是在結構性地推進。”談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體化發展,李元勝認為成都東部新區的建設成績讓其“深受鼓舞”。 他愿同成都市作協一起,積極推動成渝文化交流基地落地成都東部新區,并將其打造為成渝文化交流的“會客廳”。
在成都東部新區這片土地上工作近40年的古華書認為,文化是成都東部新區建設的靈魂,要根據“未來之城”的個性,進行長期性、系統性地規劃,并將其打造為成都東部新區獨有IP,形成無法替代、獨一的優勢。

今天的活動讓鄧佳和劉紅立深刻感受到了成都東部新區的建設成績及和文化底蘊。鄧佳表示,將積極支持成都東部新區文化事業發展。
第一次來到成都東部新區的劉紅立用了“震驚、震撼 、振奮”3詞來表達此時的心情。在他看來,從“東進”戰略正式提出到現在,3年多年時間,用“千年之變”來形容這片土地的變化一點都不過。他希望成都東部新區未來能挖掘更多的獨有文化內核,與時俱進地推進文化建設。
成都東部新區如何在傳承天府文化的基礎上,塑造出獨特的文化氣質?蔣藍現場從《春夜喜雨》說起,他認為“文化是需要落地的”,是要和老百姓的生活產生關聯。他建議成都東部新區依托三岔湖的地理特性,創新打造和市民生活、旅游、消費等相融合的“魚文化”,以及花重錦官城的“海棠花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建設博物館等文化設施。
當前“東進”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成都城市格局也正發生著“千年之變”。“要以詩歌的先鋒精神引領成都東部新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凸凹認為,在創作相關詩歌作品中,要體現其現實價值、歷史價值和人性價值,書寫和記錄成都東部新區人建設新區的時代壯歌曲。同時,他建議成都東部新區未來可以率先打造“公園城市”或“未來之城”詩歌節,在全國形成首創效應,提升成都東部新區文化品牌影響力。
熊焱認為,“東進”戰略中,詩歌文化的東進“必然少不了。”他建議,選取丹景臺、天府國際機場這種特有的文化地標進行創作,從而體現成都東部新區文化特質。以點及面,來全面反映成都東部新區的文化,讓詩歌為發展提供軟實力和精神支撐。
余幼幼認為“東進”也是全面加快文化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時期,期盼能有更多市民能夠接觸進入的文化場景、建筑,從而拉近人們與藝術的距離,增加成都東部新區的藝術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