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骨子里的審美基因動了
“國風+”可能是Z世代的美學先鋒。
一方面,越來越多融合傳統文化和美學的作品開始走紅,比如《只此青綠》、《唐宮夜宴》、《洛神水賦》一經推出,便火爆全網;另一方面,年輕人也越來越愿意讓“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前段時間畢業季,不少畢業生就在學位服外搭配云肩、或直接穿著馬面裙參加撥穗儀式……
當下的年輕人越來越相信“老祖宗的審美”了,而這正是“年輕一代回溯傳統文化”的特寫:在新青年眼中,國風不是老氣的符號,而是文化認同的標簽。
百度數據顯示,國潮的熱度近十年間增加了5倍有余,作為國潮“中流砥柱”的非遺技藝也越來越被年輕人pick,“非遺”相關內容逐漸成為社交媒體平臺的顯性話題。
根據抖音歷年來非遺數據報告顯示,2021年抖音上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播放總數達3726億,獲贊總數為94億;非遺創作者直播場次也越來越多,2021年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600余場非遺相關直播,2023年5月增長到平均每天1.9萬場。值得一提的是,80、90后年輕人就占了非遺內容制作與傳播的半壁江山。

《抖音2022非遺數據報告》
隨著國潮漸成熱潮,為老祖宗的審美深深折服的新青年們,表達偏愛的方式也簡單明了——“3、2、1,上鏈接!”,沒人比他們更懂什么叫為愛“野性消費”。
抖音《2023非遺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上非遺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達194%,在平臺購買非遺好物的消費者數量為上一年的1.62倍,主要購買力是90后年輕一代。
覺醒得越來越早的“傳統文化DNA”,一方面在年輕一代中掀起新的興趣熱潮,另一方面,因非遺文化具有一定地域性,非遺好物的“野性消費”也帶動了其工藝發源地的火熱,因瓷器而聞名的千年古城景德鎮,就在“非遺熱”的趨勢下越來越出圈。
3萬人在景德鎮“捏泥巴”
這兩年景德鎮正當紅,甚至成為比肩大理的“詩與遠方”,吸引3萬“景漂”匯聚于此。“去景漂吧”,甚至成為互聯網集結令,時常撩得想“gap一下”的打工人蠢蠢欲動。
景德鎮市地處昌江河畔,坐落于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擁有山光湖色,氣候十分宜人,極富自然魅力。但鐘靈毓秀之地千千萬,景德鎮“倍得恩寵”的原因,不僅只在于風光。
景德鎮因瓷而生、因瓷而興,陶瓷文化是景德鎮的靈魂所在。一項調查顯示,78.9%的“景漂”是慕“瓷”而來,在景德鎮從事陶瓷藝術創作、文化交流、陶瓷收藏及瓷文化研究。

景德鎮三寶村入口的景漂人才中心 家寧/攝
在“國潮興起、非遺煥新”成為流行風潮的當下,景德鎮的再度“支棱”,自然也與千年瓷都的底蘊密不可分。
提到景德鎮瓷器的歷史,便繞不開“湖田窯”與“影青瓷”。
沿著景德鎮珠山區市郊的山間小路一路向東南行走,山石灌木之下掩映著的一座座看似不起眼的古窯遺址群,便是景德鎮延續燒造時間最長、最大的民間窯場——湖田窯。考古發掘證明,湖田窯創燒于五代,延續近700年,曾冠絕群窯,代表著景德鎮瓷器最高燒造工藝。
湖田窯幾乎見證了景德鎮瓷器發展與繁榮,雖據史料記載,景德鎮制瓷始于漢代,但彼時的陶器粗陋“只供邇俗粗用”,未能遠銷。直到五代時期,湖田窯率先在南方燒造出白瓷,打破“南青北白”的格局,景德鎮才在陶瓷江湖有了名號,并自此走上發展繁榮的康莊大道。
宋朝時期,湖田窯創燒出的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間的“影青瓷”大受歡迎,一舉將景德鎮送入宋代名窯之林。湖田窯出品的影青瓷品質極佳,“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成為了景德鎮首款世界級“大單品”,“行于九域、施及外洋”,遠銷亞歐非50多個國家,不少影青瓷工藝珍品還被收藏于海內外知名博物館。

影青瓷器物,攝于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
家寧/攝
“影青瓷”的誕生是陶瓷工藝史上質的飛躍,從原來半透明的釉到半透明的胎,這一進化意味著瓷器裝飾有了更多可能性,為后世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工藝基礎。
在影青瓷的基礎上,以湖田窯為代表的景德鎮磁窯手藝工匠們銳意創新,先后在元代以釉下彩工藝創燒出中國陶瓷代表品類——青花瓷和釉里紅瓷;又在明代解鎖了“釉上彩”和“斗彩”技法,釉下彩、釉上彩、斗彩、顏色釉四大彩瓷工藝在明代達到鼎盛;清代時期湖田窯已“年老”,但無數新窯正蓬勃,工匠們在彩瓷基礎上發展出了琺瑯彩、粉彩、郎紅、淺絳彩、浮雕等各種工藝,景德鎮已臻鼎盛……從宋代“影青瓷”發展至今,景德鎮瓷器色彩愈加繽紛,工藝也越發精湛。
2006年,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自此拉開了景德鎮非遺產業傳承與保護的序幕。發展至今,不僅形成了集教育、科研、生產、貿易等關聯產業為一體的完整非遺產業體系,而且在傳承人的努力下,復現了諸多陶瓷歷史上的“珍品名器”。
興于明成化年間的“斗彩”,自誕生之初便備受世人青睞,魅力經久不衰。2014年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一件成化斗彩雞缸杯拍出2.81億港元的高價,刷新當時瓷器拍賣記錄。
斗彩美麗卻復雜,先要以釉下青花為輪廓燒制,再在釉上填彩繪制出紛繁紋飾二次燒制,制作流程繁復,對技藝要求極高。景德鎮的官窯斗傳承人涂杏花,卻選擇迎難而上,數十載專注清三代與明成化斗彩。帶著“復現傳統之美”的愿景,涂杏花自80年代初便跟隨“青花大師”聶杏生得意門生曹義貞老師,學習規范的傳統斗彩技藝,并深得老藝人傳承。涂老師創作的斗彩瓷器器型柔和流暢,彩色明媚透亮,曾有多個作品被選為國禮瓷器,更有數十件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



涂杏花老師斗彩瓷品
如今,包括“斗彩女將軍”涂杏花老師在內的景德鎮非遺傳人,大多仍奮斗在非遺傳承第一線,以傳統技法結合現代技術,復現舊時皇室寶物之美。在這條路上,抖音電商也在為之賦能,越來越多景德鎮陶瓷大師及一眾手藝人,選擇通過抖音電商來展示和銷售他們精美的作品。如果說非遺傳承人復現了舊時之美,那么抖音電商則為這些“美”打通了走入尋常百姓家的通路。
舊時之美的新通路
“歡迎來到直播間”、“看下這款薄胎馬蹄三才蓋碗”、“青花非常有層次感”……近兩年,如果你漫行于景德鎮陶溪川、陶藝街、瓷器街、三寶村等陶瓷聚集地,你會發現這樣的聲音常在耳邊此起彼伏。
抖音電商興起后,以景德鎮為代表的非遺產業帶,找到了一個突破口。景德鎮的優質瓷器也突破了空間,在更廣的用戶尺度上出圈,既獲得了更高曝光,也收獲了更多收益。《2023抖音電商助力非遺發展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景德鎮瓷器產業帶的成交額增幅位列TOP5。
這樣的成績,源于抖音電商與景德鎮的雙向奔赴。擁有千年非遺文化傳承的景德鎮陶瓷產業帶,一直是抖音電商重點關注對象。早在2020年,抖音電商便在景德鎮陶溪川園區,面向全國手藝人、手藝商家推出“看見手藝”計劃,后又在景德鎮組織陶瓷開窯節等活動,持續助力景德鎮“出圈”。
今年8月1日-8月12日,抖音電商在平臺上開展以“煥新非遺”為主題的非遺產業帶扶持專項活動,繼續深挖景德鎮非遺產業帶的“寶藏”。
一方面,抖音電商嚴選優質商家,上架一系列包括獨一窯郎紅、非遺大師涂杏花斗彩、非遺大師程明生手繪浮雕、非遺大師李曉峰淺絳彩等在內優質非遺商品,通過產業帶好物推薦官排位賽,消費者能更容易地買到景德鎮非遺好物。
另一方面,抖音電商發揮內容社區優勢,邀請到東方甄選美麗生活、小水、遲銳、大奇說珠寶、觀復直播間、晚晚的茶話館、云人訪·茶文化等文化達人等在抖音開播,為用戶推薦非遺好物,也分享好物背后的故事。
抖音電商通過產業帶好物推薦官排位賽、“非遺大咖直播間”、“非遺精選直播間”等活動既帶動了景德鎮非遺好物的銷量,又擴容站內非遺內容創作,實現了文化傳播與銷售增長的雙贏。

“挖掘非遺價值”一直是抖音電商長期堅持的社會價值,本次活動,正是新時期下抖音電商助力非遺“活態傳承”的側寫。
“活態傳承”指的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成、發展的環境當中進行保護和傳承,“活態”是傳承的真魂,也是保護的終極目的。抖音電商依托全域興趣電商模式,拿捏住了活態傳承實踐的關鍵——“數字化”和“市場化”。
在年輕一代正成為非遺消費主力的當下,數字化傳播渠道,能讓非遺好物持續出現在目標受眾的視野內。抖音電商憑借其在內容和流量上的巨大優勢,讓包括景德鎮陶瓷在內的優秀非遺工藝品,被更多人看見,正如抖音賬號@大魚瓷活工作室 主理人周馨所言,“抖音電商就像一個線上展覽館……讓更多人看到了一件作品從無到誕生的過程”。
“被看見”是非遺傳承的第一步。在另一方面,“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讓傳承人有收入、普通人用得上,“非遺”才能在這個商業社會真正“活”起來。抖音電商依托平臺優勢,搭建起“人貨場”合一的交易場域,上承優質供應商、下接潛在消費者,在整個產業鏈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實現了非遺產品的市場化運作。WANYU宛玉品牌主理人江玉玲(抖音賬號@江江小瓷)曾表示抖音是能量很大的平臺,“能連接到對瓷器感興趣的人……高峰時,來自抖音電商平臺的收入甚至占其全部收入的60%。”
“傳承非遺”既是一道文化題,又是一道商業題。
景德鎮陶瓷非遺產業有良好的基因,在未來,抖音電商也將繼續用數字化技術促進非遺文化傳播,用市場化手段為非遺好物找到客源,并在提高非遺產業的商業內涵上持續深耕,助力非遺“活下去”、“火起來”。
景德鎮的窯火千年不熄,那些驚艷時光的非遺之美,正從千年前的昌江畔被喚醒,乘著抖音電商的翅膀,飛向千家萬戶。
參考文獻:
[1]《抖音2022非遺數據報告》《抖音2023非遺數據報告》
[2]《2023抖音電商助力非遺發展數據報告》
[3]郭建暉,梁勇,龔榮生.歷史文化名城的復興及其啟示——來自景德鎮的調研報告[J].江西社會科學,2019,39(03):241-253.
[4]桑月俠,吳軍明,鄭乃章等.我國陶瓷業遺產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陶瓷工業,2021,28(01):54-60.DOI:10.13958/j.cnki.ztcg.2021.01.010.
[5]朱輝球,吳旭東.文化自信背景下:“景漂”現象在陶瓷創新發展中的范式研究[J].景德鎮陶瓷,2018(06):1-4.
[6]單仁志,吳軍明,吳琳等.陶瓷非遺傳承的困境和新思路——以景德鎮為例[J].中國陶瓷工業,2021,28(01):61-65.DOI:10.13958/j.cnki.ztcg.2021.01.011.
[7]林俊杰,桑月俠,吳軍明等.陶瓷工藝視野下景德鎮“非遺”傳承現狀[J].中國陶瓷工業,2021,28(02):53-57.DOI:10.13958/j.cnki.ztcg.2021.02.012.
[8]申紹云.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短視頻傳播策略分析——以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22):107-109.
[9]劉曉春.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性與公共性[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3): 76-80.
[10]王耀希. 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