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6日上午,《潘天壽藝術》、《李可染藝術》、《黃胄藝術》大型展覽開幕式在國家博物館西大廳隆重舉行。
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書畫室主任張思卿,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潘天壽基金會終身名譽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名譽理事長、李可染先生夫人鄒佩珠,黃胄美術基金會名譽會長、黃胄先生夫人鄭聞慧,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廖靜文,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原中國國家畫院院長龍瑞,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錢曉芳,潘天壽紀念館館長高天明,李可染先生之子李小可,黃胄先生之女梁纓,著名美術家袁運甫以及美術界等其它各界嘉賓千余人出席了開幕式。
潘天壽、李可染、黃胄是二十世紀中國現代美術史上有著杰出創造和重要影響的藝術大師,此次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三個大型展覽從歷史的角度對每位大師的藝術生涯及其貢獻作出客觀評判。三個展覽分別展出大師們的經典代表作品,以及畫家手稿、照片等文獻實物,而豐富的視頻影像資料亦穿插其中,其中復原的三位藝術大師的工作場景亦頗受關注。展出的代表作品包括潘天壽的《參禪老納圖軸》、《八哥巖石圖軸》、《松鶴圖軸》、《鐵石帆運圖》、《靈巖澗一角》等,李可染的《萬山紅遍》、《春雨江南圖》、《桂林陽江》、《魯迅故鄉紹興城》、《歌德寫作小屋》等,黃胄的《群驢》、《日夜想念毛主席》、《慶豐收》、《新疆舞》、《松鷹》等。
呂章申館長在開幕式致辭時表示,潘天壽、李可染、黃胄三位大師一起舉辦展覽,在我國博物館的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盛世,而此次《潘天壽藝術》、《李可染藝術》、《黃胄藝術》三大展覽也是國家博物館重新開館后“歷史與藝術并重”定位的具體實踐。他還指出,要充分利用國家博物館這個世界大館的平臺,促進和推動時代藝術精品的收藏與創作,同時提升藏品展示研究水平,為廣大公眾提供高品位的藝術欣賞和享受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
今天恰逢李可染先生104歲誕辰,李可染夫人鄒佩珠對此次展覽的成功舉辦頗受感動,在致辭中講述了李可染先生當年創作之艱辛,并回憶了李可染先生一生不斷探索、勇于革新的藝術之路。
李可染的一生處于時代的動蕩和變革之中,他的藝術始終伴隨時代的節奏,始終將藝術放在首位,他的人物畫一直以中國文人的方式點綴,也成為其藝術中最特殊的部分。
“李可染藝術大展”展覽全面回顧畫家的藝術成就和創作道路,代表作擬定100組件(其它手稿文獻40組)。展覽共分為兩個內容部分,其中每個部分按照畫家生平和藝術風格分為若干個單元;展示畫家的繪畫、手稿、照片、速寫等文獻實物,影像視頻資料穿插,更加直觀呈現李可染先生的藝術創作過程。
潘天壽之子潘公凱在致辭中表示:中國的繪畫,尤其是中國傳統繪畫,在20世紀經歷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在中國畫的改革、發展道路上,三位藝術家的代表作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不僅代表他們個人,而且代表著幾代藝術家的艱辛努力。
“潘天壽藝術大展”的展覽空間約一千平米,代表作約100組件(其它手稿文獻40組)。以譜系追溯的方式梳理出潘先生藝術語言革新的脈絡,凸顯畫家在詩、書、畫、印等各門類的杰出成就。
黃胄夫人鄭聞慧則在發言中介紹了黃胄是如何從一個在舊社會沒有固定職業、到處漂泊的少年,明確繪畫創作方向,一步一步成長為二十世紀優秀的畫家、杰出的美術工作者的歷程。
“黃胄藝術大展”展示除畫家在各個時期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外,包括插畫、素描、速寫、重要草圖等視覺性作品。通過手稿、文論著作、視頻圖像資料等對畫家的藝術成就、藝術歷程做了整體介紹。
據悉, 展覽至6月25日結束。三位藝術大師在各自領域都有傳承和創新性的貢獻,是詮釋20世紀中國繪畫史重要的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