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熱播。在劇中,無論是閨閣小姐,還是文臣武將,但凡喝茶,茶器必為建盞。
雖然藝術創作實為虛構,但建盞可大有來頭。
建盞,創燒于晚唐五代時期,興盛于兩宋,因產自宋建州府建安縣,故稱為建盞。其胎質厚實堅硬、釉水紺黑肥厚、紋理變幻多樣,是一種獨特的黑釉瓷器,又稱“黑釉瓷”。
“茶色白,宜黑盞。”宋代盛行斗茶之風,時人崇尚白色的湯色,因而建盞成宋代最紅的斗茶器具。在宋徽宗所撰寫的《大觀茶論》中,說到點茶、斗茶所用的茶盞,直接點明斗茶應該使用“盞色青黑、玉毫條達”的建盞。當時很多文豪也都吟詠其大雅之質,宋詩中所詠“紫盞”“紫甌”多指建盞。
建盞,源于一捧坯土,通過高超的制作工藝,展現獨具特色的風采。歷史上,建盞曾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出使海外,到達日本、伊朗、埃及等國家。建盞在2009年入選福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入選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入窯一色,出窯萬變”。每一只建盞的釉面花紋都是獨一無二的。同樣的原料,在不同的窯爐,置于不同的窯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燒出的建盞紋樣釉色截然不同。
據介紹,建盞的斑紋主要有曜變、鷓鴣斑、兔毫等。其中,曜變是公認的瓷釉藝術的上品。鷓鴣斑,因其釉面密布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形似油滴得名,是僅次于曜變的品種。兔毫則是建盞最典型且產量最大的釉色品種。
建盞不單是作為擺設品,更多是作為茶皿。要購買一只建盞,重要的是確定它符合建盞概念。
看胎土。建盞作為窯變黑釉茶器,其工藝上有許多特別之處,“鐵胎”就是其中之一。“鐵胎”是指建陽擁有含鐵量比較高的黏土,這種黏土的含鐵量是正常黏土的數倍,燒制后的這種鐵胎保溫性好,甚至還能夠軟化水質。所以,選擇一只建盞,有必要了解胎土的出處。
觀器形。建盞的器型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不管是哪種器型,對于一件好的建盞作品來說,一定要滿足器型規整,無大的變形和凸起,不開裂,無氣泡,少針眼。
再看釉。受茶水影響,建盞的色澤會發生變化,越用越“迷人”,這是“養盞”的樂趣。但是,在看到斑紋粗大且顏色十分炫目的“建盞”,就要特別注意了,它可能添加了一些其他的化學原料,很可能不是用建陽當地產的原礦土和釉燒制的,這種不要拿來喝茶。
據了解,建盞的燒制工序繁復,包括選礦、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等13道生產工序,由于結晶釉在窯爐高溫中難以控制,加上氧化鐵含量高的坯體難以承受高溫,因此要燒制一件外觀沒有缺陷又具美麗斑紋的建盞,除了嚴控繁瑣工序外,還得掌控好坯土、釉礦、窯溫等因素。
除了燒制要求高,由于傳承下來的建盞稀缺,收藏拍賣價格也一直在漲。2016年,一件南宋建窯油滴束口盞曾拍出7800多萬元的高價。客觀地說,建盞由于文化底蘊深厚且造型精美,有一定的升值空間。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收藏等升值還是自用養好盞,都要會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