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作為傳統文化的發展舉措,中國畫筆會表演活動也非常盛行,如遇一般重大節日,國營、民營的一些企業單位乃至政府,也邀約一些畫家參與慶典。筆會表演隆重,更留下墨寶,收藏或收集為畫冊,廣為流傳。而且這種形式越染越烈,甚至形成一個企業的宣傳模式,畫家也飄飄然。
畫家閆曉萍
發揚傳統文化精髓,我覺得是個好現象,而作為繪畫本身它決對不是表演藝術,尤其中國畫創作它是需要精心研究創作的一個過程。
現在畫家參加筆會,成了一種名譽與攀比,可見社會上對中國畫傳統精神的認識已經偏離了軌道,甚至日深月遠。過去有些畫寫意的老先生認為,本事大就是當眾揮毫,本事小的只能關門來畫,有些名畫家面對邀約也不好抹面,即然出場推不過去,大筆一揮就草草了事。事實上,無論規整的寫意花鳥或山水,都要像潘天壽那樣安靜的關起門來,認真嚴謹地對待,不可能不假思索,一揮而就的,我也是畫家,在我心亂如麻的時候,我就不去創作,我也怕害人害己。
我們從古代的雅集到今天的筆會,實際上反映出傳統文化在歷史的拷貝中的走了樣,期間的利益關系值得我們認真思索,問題不在于筆會本身,而在于以什么樣目的去組織這場筆會。
這無關于畫家的人品,因為筆會時間短,不可能精心精致地去創作,多數人在一揮而就中,無形導致的粗糙,它違背了傳統文化方向,損害了傳統筆墨的經典與文化精髓。
隨著筆會之風的日盛,對真正的優秀作品弘揚卻難之又難,因為草草大筆一揮,就有效益,誰還會為創作費心費力、熬干心血,這樣來錢好快戓,時間久了粗糙也被認為是一種美,就像蒲松齡聊齋里寫的一個國度~一個以丑為美的國度……想之極恐。
在古代一些類似詩人畫家同道也有以文會友、以畫會友,互相切磋的雅集“筆會”,當場揮毫交流,也是有助于水平的提高,那些作為風雅的活動,不是以商業利益為目的。不過今天的筆繪性質完全變了,雖然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實質是各取所取……,時間短,返利快,誰還有時間在乎筆墨的精練與精妙,合作的大畫,畫家更是缺少默契,根本互不熟悉,況且風格迥異,不同的畫風,個人各顯個人的風彩,形式拼湊,構圖缺乏經營,更不用說花卉的大小對比,與山水的協調了。
有了這些東西,作為一時娛樂、作為一次表演,笑笑而過,也說的過去,又出書又宣傳,又收藏,還想留傳后世……
筆會是好事,看你怎么做,這也是我的一孔之見,方家多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