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拍,藝術品拍賣火爆,價格創出新高,這讓不少家中藏寶的市民動起了出手套現的心思。
由于市場上鑒定渠道有限,很多人把寶貝拿到典當行進行鑒定,典當行也成為“藏寶客”的聚集點。
不過典當行卻發現,在鑒定的物品中,有收藏價值的真品只有百分之十幾,有的“寶貝”甚至讓剛入行的藏家虧了5萬元。
拍賣價高 掀起藏品鑒定熱
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成交價4.255億元,陳逸飛的《山地風》8165萬元,藝術品拍賣的如火如荼點燃了市民的收藏熱情。
有很多顧客來到典當行鑒定自己藏品的真偽,以字畫、瓷器、玉器居多。
華夏典當行首席藝術品評估師胡平表示:“以華夏為例,5月中旬前,每個鑒定日的咨詢量約為10-20人,到了中下旬,每日超過30人。”他說,“但在咨詢鑒定的物件中,真品只占咨詢量的百分之十幾。”
贗品打眼 藏家一筆賠5萬
胡平表示,目前的收藏市場贗品多于真品,如果藏者沒有足夠的眼力和知識很容易上當。
在胡平的藝術品咨詢鑒定中,瓷器與字畫的贗品率居高,其中瓷器價格落差較大。他回憶道,近幾日有一位藏者拿來一對瓷盤,自稱是以5萬元購得,認為是清代的官窯龍鳳盤。他本以為撿了大便宜,因為真品需20余萬元。但經鑒定為民國時期仿品,市值僅2000至3000元。
還有藏者以2萬元購得一幅駿馬圖,自認為是徐悲鴻作品,經鑒定為現代仿品。
去偽存真 典當行成鑒定場所
據了解,如今,一般民間鑒寶活動的發起方為典當行、拍賣行及博物館等,出席的專家均為從事鑒定工作多年的鑒定師或者評估師。
前來鑒定的藏家越來越平民化,包含各個年齡段、各個階層,而所帶來的藏品也是包羅萬象。
胡平表示,“鑒定無門”往往是藏者面對的一大難題,此外,有一些想涉足而未涉足收藏投資市場的人,因為經濟、知識等限制條件會產生顧慮,因此希望得到專業的指導和建議。
而典當行在本市的普遍性恰恰給了藏家這個機會,因此是典當鑒定會中贗品泛濫的主要原因。
想不買假 多問專家和儀器
與民間鑒寶相比,近幾年電視鑒寶節目發展也十分迅速,“知識性”與“趣味性”是吸引觀眾的兩大法寶。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鑒寶節目聚攏了人們的目光,在投資和收藏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不過,用電視畫面來表現鑒寶類活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藏家在觀看學習時需要有取有舍。
據胡平介紹,專業的鑒定一般需要專家的“眼光”和科學儀器的配合,專家的眼光也是建立在對歷史、市場、經驗等多方面知識的基礎之上得出來的一個評價標準,而科學儀器檢測出來的數據可以對專家的分析進行補充、論證。
因此藏者可以把鑒寶節目與典當、拍賣、博物館的鑒定相結合,購買藏品前向鑒定師或評估師多咨詢,方能不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