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競爭的加劇與國內藝術品市場觀望氣氛的隆厚,今年拍賣企業拍品征集難的問題愈發凸顯,于是國內各大拍賣公司紛紛加大了海外征集拍品的力度,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采訪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研究員。
1.在我們看來,今年國內各大拍賣公司為春拍加大了海外征集拍品的力度,大家蜂擁至國外覓寶,您認為這種現象是這樣嗎?如果的確如此,那原因是什么?
西沐:目前拍賣行業中拍品征集難、拖欠、流拍率高已成為新的問題。但最根本的還是價格適中的好東西少,也就是說藝價比高的拍品少,因為在當下好東西能夠賣出好價格的勢頭沒有改變。在這種背景下,今年國內各大拍賣公司為春拍加大了海外征集拍品的力度就不難理解了,海外征集可以征集到價格合適但質量又好的拍品是主因,但當大家都去大規模競爭,勢必會抬高海外拍品的價格,那時這種狀況就會改觀。
2.有人說,國家降低了進口關稅,這一政策也導致拍賣公司揮師海外,您認為呢?
西沐:這不是主因,主因是國內在觀望氣氛之中,惜售氛圍比較隆重,拍賣公司等米下鍋,是不得已而為之。
3.國內沒有好拍品了嗎?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
西沐:當然不是。對當下的拍賣市場的看點,可簡要地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掐尖催生天價,強者恒強;二是惜售拉升預期,預期提高價格,制造了流拍;三是不穩定的氣氛增加了風險預期,加劇對書畫傳統版塊的聚焦;四是避險與價值發現催生理性,使熱點多元化發展;五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分化的看點之一就是區域拍賣市場增長迅速;六是信心游動影響了新進場的資金與人氣的攀升;七是市場分化與聚合在加劇,并且是以分化為主導。在這種狀態下好拍品不會輕易露面,藝術品拍賣市場掐尖與惜售的博弈。在去年的秋拍市場上,掐尖依然是藝術品資本的主導行為,但惜售則表現出了一種新的趨向。除了好的藝術品不輕易露面以外,對面世的藝術品市場的價格期望值提升過快,這是另一種惜售表現。特別是,對那些并未達到頂級藝術品的價位的過高預期,可以說是造成今年高價藝術品成交率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去年秋拍的低成交率也就成了導致沒有好拍品的重要原因。
4.在一些公司加大拍品海外征集力度的同時,少數公司比較理性,比如永樂,堅持走精品路線,控制拍品數量,您對他們的經營方式怎么看,為什么中國市場內會出現這樣不同的經營風格?
西沐:中國拍賣業走差異化競爭之路是大勢所趨,目前,市場的混亂與同質化的過度競爭有關。在這個大環境下,拍賣企業更應加強與明晰自身定位與建設,牢牢抓住科技融合發展所帶來的契機,圍繞提升理念、塑造品牌、架構支撐平臺與精細化服務為中心,以強化核心競爭力、品牌影響力與全過程服務能力,來應對不斷細分的市場。
5.從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健康發展角度來看,蜂擁海外征集拍品現象是否是健康的,有何利弊?
西沐:我認為海外征集拍品現象是一種市場行為,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階段,是市場發展過程,是市場機制與市場競爭的導向不斷走向深入的結果,不必過分解讀。
6.有人認為,國內一些公司宣傳自己海外征集投資重金和人力,征集了很多拍品,不過是為了造勢和吸引眼球,實際上很多拍品都是在國內拍得的,只不過貼上了“外?;亓?rdquo;標簽。您認為呢?
西沐:海外征集拍品的確是今年春拍的重要事件與看點,但不排除有拍賣企業將海外征集作為市場整合營銷的一種手段,這就是市場,市場就會有競爭,這是競爭的結果。
7.您認為,這樣大規模的海外征集,能否在春拍時產生救市效果和大亮點?
西沐:大規模的海外征集拍品的效果是肯定的,在觀望與惜售的大環境下,大規模的海外征集拍品對春拍時產生救市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究竟是不是會有大亮點,還要看征集到了什么東西。有沒有大亮點取決于有沒有過硬的東西,而不是大規模的海外征集拍品的行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