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請您談一談書畫鑒定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楊丹霞:鑒定其實就是一個比較的過程。表面上看好像只是用眼睛看一看,實際上它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判別的過程。當鑒定家們面對一件書畫作品時,會迅速地把自己腦子里面存儲的有關這件作品的所有資料,飛快地調集出來,跟面前的這件東西進行比對。從書畫的材質、造形、構圖、用筆、墨色、題款、印章、印色,還有其他人在這個作品上的題跋、藏印等綜合地進行判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目鑒”。
除了“目鑒”之外,還需以考證為輔助??磕胯b基本可以肯定作品的風格,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做案頭功夫,對這個作品上的信息進行考證。比如,如果題款提到了作畫地點,就要查查畫家的年表,看當時畫家是不是在那個地方。如果題款說此畫作是送給某位的,就要查查這人和畫家是否真的認識。
記者:普通收藏者怎樣培養自己的鑒定能力?
楊丹霞:鑒定靠的就是平日的積累。事實上,書畫鑒定這門學問是人人都可以學的,學習的基本要素是:時間的長短、數量的多寡、質量的優劣、悟性的高低。只要你用心,長時間沉浸在對某一個書畫家,某一個流派,或者是某一個時代的書畫鑒定當中,就能夠獲得許多的心得。慢慢地積累、整理、校正,就可以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以前老先生們總教導我們,“不知真,焉知假?”意思就是學習鑒定就是要先在自己的腦海中樹立真跡的標桿,只有掌握了判斷真偽的尺度,才能談得上鑒定。一個鑒定家若從來沒上手看過一件北宋畫,卻要鑒別宋徽宗的花鳥,他根據什么鑒定呢?那是很難想象的。
除了大量看真東西之外,我主張對書畫鑒定感興趣的朋友多看展覽,雖然是隔著厚厚的玻璃遠距離看,絹或者紙張的紋路、年份感,用筆、墨色的細微變化,印章的篆刻和印色,還有手感等都無法感受,但即使是“霧里看花”,也比看圖錄強百倍。
記者:要練就鑒定眼光,除了足量的積累還需要準備什么?
楊丹霞:培養鑒定能力不僅需要量的積累還需要有質的變化。所謂質變,就是看了很多東西以后,還要善于總結。我舉一個例子,近現代大家張大千的藝術生涯長、作品豐富、風格變化有階段性,這就要求我們在上手看了大量他的作品后,還要善于進行梳理和總結。最理想的狀態是,把自己的腦子盡量變成像電腦一樣,除了大量的存盤以外,還要把它分門別類地進行整理、歸攏,進而總結出他早、中、晚甚至暮年期的風格特點,牢記心中,這就是真跡的標桿了。
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在存儲了一定的標桿之后,還要繼續地積累和學習。只有長期積累,善于學習,不斷總結,不斷修正,加上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才能造就出杰出的鑒定家。
注:
楊丹霞 書畫專家、故宮博物院館員中國文物學會培訓部講授專家北京市文保文物鑒定中心鑒定專家 1965年生,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歷史專業及北京大學藝術學系研究生班畢業,現就職于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從事書畫研究、鑒定工作二十余年來,陸續發展并出版的專著及論文有:《中國書畫真偽識別》、《張大千》、《于非闇》、《近代名家書畫真偽辨析》、《乾隆皇帝繪畫概述》、《李世倬書畫研究》、《歷代小品畫、人物卷》等。